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就业领域出现了新的就业形态,如互联网催生出的"数商",自由职业者,多重身份职业者,新型他雇型职业者。政府各部门为新业态企业提供就业优惠政策并出台了规范新就业形态的规章制度加以支持。加上劳动者兼职就业情形,新就业形态正日渐成为扩大就业重要渠道,使得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相关问题越来越突出,公共就业服务是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根据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热情不高、政府缺乏对新就业形态的诚信管理及监管等问题,提出相应构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整社保制度;政府加大新业态企业的监管力度;搭建新业态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以助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公开提出"新就业形态"概念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新就业形态"被多次提及,表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扶持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新就业形态的内涵、类型、特征、影响及扶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出发,阐述国内外新就业形态的最新研究理论,为我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升级,与共享经济相伴的新就业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就业的新途径之一,而共享经济也在日益壮大。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与共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内涵与特点的梳理,得出了二者的三大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就业形态的支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载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劳动力就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探究劳动力市场“极化”、中等技能工作岗位下降、社会收入分化等问题。新就业形态可以分为创新驱动型、新经济型、创业型和新兴职业型四类,具有虚拟化、多重化、全球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缓解了就业矛盾,发挥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作用,同时对传统劳动关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挑战。推动高质量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应完善统计标准以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就业市场指数体系,加强现代社保体系对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建设,提升数字产业化质量,以鼓励新就业形态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新就业形态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表现为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其特点就是就业观念新、就业领域新、技术手段新、组织方式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财税政策方面存在创业企业贷款成本高,财政支持创业企业力度不足;财政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未能全覆盖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新兴业态企业的财税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制度,以促进新就业形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内地涌向沿海,从城市涌向农村。威海作为一个新兴的海边城市,从80年代开发初期,就吸引了大量外来的劳动来威海就业,其中来自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以威海的东北地区劳动力为研究对象,研究随着威海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来威海就业的原因及就业的状况,以及对威海地区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威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东北劳动力就业的特点,在威海就业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使东北地区劳动力能最大限度的为威海地区经济及全方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文晓 《商》2013,(1):257-257
在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物,非正规就业因具有就业准入低、劳动力容纳力大、机制运作灵活性等特点,成为许多新增劳动力选择的就业渠道之一,适应经济发展多样性的需要。但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体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就业方式的灵活性与社会保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满足就业灵活性和保障性相统一,成为了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由此从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及概念出发,概述中国灵活就业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一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不仅在于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还在于本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就业,这种隐性的就业机制是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性,从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劳动力供需配对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从税收的角度看,我国的税收政策还存在制约就业的因素,因此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就业。具体可以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非正规就业”、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同时考虑开征社会保障税以鼓励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目前,以平台经济、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共识。新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新经济与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如共享经济新模式为就业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互联网+”经济提高充分就业比率、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降低职业病发生率、智能化新产业发展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等。未来我国新经济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为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商场现代化》2008,(10):301-303
三峡库区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库区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推进作用,促进库区产业发展,创新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库区的产业发展的移民就业,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从而把三峡库区建设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2.
苏芳芳  盖庆恩 《财贸研究》2023,(9):36-45+57
利用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应用对农村企业劳动力需求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主要体现在雇佣员工上,对家庭自雇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主要通过创新带动和收入增长两条路径提升了农村企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个体工商户应用互联网带来的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小于公司制企业、独资或合伙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应用对东部地区农村企业就业带动效应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责,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促使就业问题得以高效缓解,推动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本文主要探讨强化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概述了劳动就业关系与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能,其次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张京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就业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旧体制的磨擦中,原本存在着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人口的就业问题遇到了...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爱芹 《商场现代化》2006,(20):208-209
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很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之一。为此,本文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胡薇 《现代商业》2012,(24):148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从分析西安市劳动力以及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情况入手,得出现代服务业的应当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行业和新工作岗位产生,对传统的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倾向也在发生着转变,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倾向,提出有效改善互联网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富民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好就业问题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对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农民工就业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新成长劳动力群体就业的研究。在河北省,新成长劳动力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体对象,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已占很大比例,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事关个人的生存和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全省就业和再就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就业是中国21世纪前期所面临的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就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困难,论证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胡芳 《中国商办工业》2008,20(3):232-233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劳动现象入手,着手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内涵及其分类,并从国内和国外对就业歧视的分析以及法律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就业歧视的危害,从危害和立法需求的方面对解决就业歧视这一现象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