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和“双碳”政策的实施均对农业产生了冲击。而水旱灾的发生和绿色转型成本的增加,均会导致贷款不良率上升。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农业贷款不良率的影响,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数据,建立省份、银行、时间的三维面板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并用以水旱灾害为代表的气候变化风险和以碳排放成本为代表的绿色转型风险分别构建气候风险因子,对2019年农业总产值及碳排放量均排名前10的共6个省市的农商行进行压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农业贷款不良率与气候变化、绿色转型正相关,且调整碳价的碳排放成本对农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冲击更显著。本文建议,应着重关注绿色转型风险对农业的影响,量化与监控气候风险敞口,采用气候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低碳转型意味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工业领域带来了更多风险,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地区。为研究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的关系,本文基于2016-2020年河北省35个工业行业相关数据,在分析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河北省工业行业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行业差异。研究发现,河北省工业各行业低碳转型与碳风险敞口处于磨合或高级耦合、低级或中级协调阶段,两者互动影响较大且未形成良性发展,呈现时间上的不同步性与行业差异性,且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工业行业的低碳转型既要注重多元化、灵活性,又要借助外部技术、资金支持,构建良好的碳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转型与风险防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延伸与扩展,正在成为又一大热点话题。转型金融应用于高碳行业,帮助其完成低碳转型目标,转型金融填补了绿色金融无法作用于碳密集型企业融资的问题。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国家积极推进探索转型金融区域性试点工作,以创新发展转型金融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然而国内和国际上转型金融的定义界定模糊,难以帮助高碳企业准确完成转型活动。大众对转型金融的意识不足因而缺少发展动力,且现存转型金融工具难以满足“双碳”目标下转型需求等,阻碍了转型金融发展。我国积极明确界定转型金融定义标准及活动范围,出台金融政策推动转型金融发展,明确转型信息披露要求以防范转型风险,加快转型金融产品创新以推动“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高碳行业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本文以煤炭行业为例,从行业和企业视角出发,分析识别煤炭行业因气候环境因素引发的主要信贷风险因素,构建量化模型进行情景分析、财务分析和压力测试,量化和管理信用风险,完善低气候环境风险导向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效管理高碳资产的风险敞口,促进产品创新和资本配置。  相似文献   

5.
朱民 《新金融》2023,(9):4-7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的迅速展开,经济和产业结构将进行重大转型。这是金融业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范式转变”,也必然推动中国金融的“范式转变”,向中国式的零碳金融全面转型。零碳金融包括全新的零碳投融资体系:第一,为前所未有的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的碳中和转型提供投融资支持;第二,管理人民币存量金融资产的估值变化,并承担在碳估值变动过程中的金融重构的风险,重塑相关的资产负债表;第三,为碳中和科技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高风险投融资支持;第四,设计旨在帮助高碳产业适应碳中和政策环境的金融产品,支持高碳产业结构转型;第五,金融机构直接参加国际零碳金融标准设立、零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前沿竞争与合作;第六,金融机构逐步转型成为全新的净零碳排放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6.
气候风险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低碳转型政策可能给碳密集型行业带来重大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八大高碳行业之一的火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中针对中国未来气候政策的不同假设构建对应的企业财报驱动模型,评估在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低于2度情景)和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的不同转型路径对我国火电企业债券违约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低于2度情景相比,净零排放情景下火电企业未来经营承压,后期债券违约率加剧上升;如果企业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结构占比或进一步优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大幅降低债券违约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持续深化火力发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在财政、金融方面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发展及应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以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完善气候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气候转型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2019年,欧盟在《绿色新政》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并保护欧盟本土碳密集产业的竞争力。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全面评估我国在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的低碳转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过程和政策细节,包括涉及的产品范围、碳排放核算和定价机制等。其次,本文总结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背景下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风险,包括出口贸易壁垒、高碳行业减排压力、气候资金缺口等。最后,为了全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建议我国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发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建设国际化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完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优先支持高碳行业使用绿电;控制高碳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提高我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气候合作。  相似文献   

8.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识别低碳技术进步在气候转型风险中的效应是有效管理气候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低碳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能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发挥了显著的效益提升效应,并未产生“资产搁浅”效应。上述效应在社会责任表现较好、规模较大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地区节能技术创新偏向性增强,该地区高碳行业企业的违约风险显著下降。节能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改善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加速推进“双碳”行动中面临着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低碳转型存在的问题,提出宏观层面需用好“双碳”扭动力,微观层面需破解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基础性、技术性、制度性的壁垒,具体要在深化金融供给、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建立转型风险共担机制、提高应对气候风险的金融韧性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气候与环境风险的日益显现,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与环境风险也在日益提升。在我国,特别是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后,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将显著提升。因此,金融机构亟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中,对气候与环境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2.
<正>“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相关顶层设计、各领域实施方案、各方面支撑保障措施以及各省区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发布,构建起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N”政策体系给银行金融服务在投融资经营、业务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方面提出更细致全面地支撑社会经济低碳发展的新要求。银行积累丰富的绿色金融技术应用经验,涵盖绿色资产识别、数据与量化、认证与溯源、风险能效管理、信息共享披露等重要环节。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低碳发展新要求和金融科技前沿新应用,技术赋能促进银行低碳转型从银行业的经营特点看侧重在资产端、自身运营以及低碳场景创新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假说;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建立2011—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管理成本并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抑制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结构异质性特征,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区块链技术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行业集中度的升高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可视化以及更好地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与延伸,转型金融能够为传统高碳行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转型金融概念提出以来,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探索转型金融实践,包括明确转型金融支持原则和标准、充分运用转型金融工具、逐渐规范转型信息披露、不断优化金融支持政策等,为我国转型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建议从标准体系、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政策激励、配套机制五个维度,推动完善我国转型金融体系建设,与绿色金融共同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5.
即将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我国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之一,将对我国部分高碳产业形成冲击,并将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支柱,有必要在气候金融风险框架下充分认识和了解欧盟碳关税将造成的影响。文章从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两个视角分析当前银行业应对碳关税风险的基础和不足。随后基于分析结论从风险度量、风险监测、风险化解三个方面充分准备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少碳关税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服务策略,贯彻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合理优化投融资结构,在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本文分析了制造业碳排放产生和降低的途径,总结了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从发展战略、投融资结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金融服务策略调整,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敞口与商业银行绩效密切相关。中国数据实证分析表明,银行财务报表中会计占比较大的行业并非是市场认为的银行风险敞口最大的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各行业风险敞口较高。整体上商业银行对各行业的风险敞口对商业银行股票波动率、收益率和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具有显著影响,但行业风险敞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我国开启气候投融资示范试点的申报工作,旨在目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商业银行根据气候投融资有关细分领域特点,积极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并在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上积累了初步经验。但由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在我国仍属于前沿领域,商业银行对此尚处于边摸索边发展阶段。文章剖析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重大挑战,分析全球金融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及商业银行的风控实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晓玲 《金融纵横》2022,(10):28-32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做好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评估与应对。本文分析了气候转型风险产生的资产搁浅及其影响,从开展气候压力测试以及构建气候转型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实践,并提出了完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有序出台气候应对措施、加强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战略管理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制度政策环境→意愿&能力→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政策规制、绿色金融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选取河南省274家高碳企业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正向影响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意愿和能力,市场激励型规制的作用大于命令控制型规制;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正向影响其转型行为,企业转型能力在绿色金融政策对其转型行为的作用中具有中介效应。最后,文章从优化政策规制工具,加快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