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劳动力流动率为切入点,选用30个省会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溢价之间的空间效应。基于现有数据研究发现,近十年间中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流动率对大城市工资溢价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流动拉大了大城市工资溢价,尤其是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劳动力流动提高对工资溢价促进作用显著,人口在100-500万之间的大城市劳动力流动对工资溢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人口往东部集聚、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依然是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的主要方向,一些省份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部分地区则"倒挂"严重。城市群是吸纳流动人口的核心区域,但其内部分化也渐趋明显,一些"收缩型城市"值得关注。从趋势看,尽管人口仍在向大城市流动集聚,但其规模和增长率会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不可避免地进入平台期。务工经商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主体,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落户意愿和家庭化迁移趋势在增强。实践上,广东建立了信息联动、实时登记、实效掌控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搭建了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大外管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未来应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程广帅  张赛 《开发研究》2021,(1):122-129
城市集聚经济包括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种类型.从就业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3方面构建城市专业化集聚经济和多样化集聚经济影响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发现城市专业化、多样化确实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多样化的影响大于专业化.从城市规模和区域的异质性视角来看,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样本中的回归结果与总样本完全一样.但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只有专业化变量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化、多样化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人口流动影响的差异,能够部分解释我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农村环境治理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农户的参与与否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效。基于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对福建、安徽、陕西三省的529位农户进行了调查,采用双栏模型检验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及其支付额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额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此外,不同省份区域人口流动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安庆市每年外出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均在90余万人以上。其中2000年安庆市外出半年以上农村人口为949930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8.53%,其中务工经商的为745233人,占全年外出半年以上人的78%;2001年据农村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外出就业人员为98.23万人。虽然安庆市的农村人口流动就业的半径遍及全国的30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一些发达省市。据统计,仅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以及广东六省市的就达60.35万人。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因素相当复杂,它涉及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许多早期的研…  相似文献   

6.
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是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情况。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出现了组织管理难、思想教育难、作风建设落实难等问题。这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有学生党员个人党性观念不强的因素。文章从高校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建设问题,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永远保持这一群体的先进性,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祎平 《魅力中国》2014,(18):53-53
随着人口城市化和老龄化的不断推进、居住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因各种原因也流迁到城市。成为流动人口。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六位在北京的老年留居者,论证老年人的流动因素及去留意愿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异时DID的方法下,运用2003-2018年长三角地级市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高铁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铁的开通显著提高了高铁途经城市的外来人口流动量,且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其促进效应愈加明显;高铁正在改变人口流动的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高铁开通后对中等城市人口虹吸效应增大,而超大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不断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数量得到大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也日益频繁。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产生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和流动党员管理,始终保持他们的先进性,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陶伟 《特区经济》2011,(10):227-228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关城市化是先走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的道路一直以来处于争论之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从规模经济理论、人口迁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等方面,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没有外力参与的自然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轨迹:先向大城市聚集,然后向中小城镇扩散;同时分析了资本、人口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选取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状况;采用 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对中国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其他地区,有较大 提升空间;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四个方面的指标对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均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流动人才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热点。基于2014—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城市舒适性理论,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以上海-池州线为界,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受其自身特征和流入地城市舒适性的共同影响,且城市舒适性表现为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证实了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流动人才居留意愿方面的适用性;不同类型舒适性对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治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政策考量因素,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及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的影响,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影响的应对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下人口流动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省内流动来说,跨省流动可被视为一种更持久、成本更高的人口流动。在人口的重新分配和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比省内流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利用最近的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包括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所在地特征等在内的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国际资本流动有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决定,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研究地深入,我们发现非价格因素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大。在非价格因素中,制度的质量和人口流动却是决定资本流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和难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16.
论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的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人口流动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面临着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制约,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制订可特续发展的人口发展战略,改革户籍制度。构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春节刚过,又到了大四学生找上作的高峰,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愿赋闲在家,不仅没有参加工作的意愿,而且衣食住行全靠父母。据了解.近两年“傍老族”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北京、上海等多数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三成、,社会各界有感于“压力山大”的就业形势,纷纷断言今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相似文献   

19.
王光玲 《山东经济》2004,20(4):32-34
劳动力流动是人口流动的主导成分,劳动力流动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促进劳动力自由、快速、合理的流动,必将带来城乡结构的急剧变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趋势增强,城市圈、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区形成,这对于劳动力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都将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实施才能达到最优,现在社会上的人员流动呈上升趋势。文章通过对人员流动的内涵、影响人员流动的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人员流动管理的若干建议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