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晓军 《改革与战略》2012,28(5):160-163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开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而提出在战略性自主创新政策的指导下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丹  李奎 《特区经济》2011,(2):26-27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各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从目前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制定情况来看,还仅有少量的方向性政策,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本文将以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强调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提出了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韭的几大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产业基础薄弱、行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支持效率低等问题。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地、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创新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4.
何涛 《改革与战略》2014,(2):58-61,99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进入后危机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模式向内需拉动和技术驱动转变条件下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文章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和特点机理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5.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即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立足于总体角度来看,仍停留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同时,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换而言之强化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是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竞争水平的核心保障,有助于尽快实现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本文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其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出具体的金融政策,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关键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一般可划分为市场培育下的内生式、政府培育下的外推式、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的推拉结合式等三种发展路径,依托这些路径,结合辽宁的特点,必须抓住领军企业拉动力、产品竞争力、品牌效应、研发能力、人才技术、产业集群、财税政策支持,以此培育和发展好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及四川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国家及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勇 《辽宁经济》2011,(11):24-27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辽宁在区位、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科研人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探讨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对引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华 《辽宁经济》2013,(1):48-4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针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动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叶陆艳  文小庆 《宁波经济》2013,(6):27-29,35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包括技术及政策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推广服务、技术评估论证服务、资金融通服务、人才开发服务、成果转让与技术交易服务、市场拓展服务、法律服务等八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成长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通过探究国内外以及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文章探索了科技创新推动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最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建设的措施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海峰 《开放导报》2013,(1):98-100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本文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机理性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选择和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天舒  张天维 《特区经济》2010,(10):220-22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阶段递进再造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科学判断和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方向至关重要,将决定区域未来的产业层次和在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既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更要明确具体产业链的体系和构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要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政府规划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有机结合,自主培育和有效吸引国际国内资源相结合。要致力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加快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步伐。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复杂性、集成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发展在技术、组织和市场等方面存在多重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建立有效的引导、协调、激励与约束机制。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粘性化现象,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演变进行持续性跟踪和控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特征,政策主体应在政策管理实践中分析研究产业技术政策、国际合作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和市场培育政策等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敏感性,发挥不同类型政策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政策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深圳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政策体系相对完善,也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如政策与产业法协调性不够、政策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不清晰、激励措施可操作性差以及缺乏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等。本文试构建以政策制定核心子系统——政策实施支撑子系统——政策调整与改进外围子系统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玲  陶锋 《特区经济》2011,(12):32-34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东省工业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出发,剖析了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和金融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政策演进与个案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各国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希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庆市应在产业选择、培育方式、发展路径、空间布局、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谋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可以分为全局性质和单一性政策两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政策一般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指导审批作用的政策,财政部的政策一般为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方面的政策,科学技术部的政策一般是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方面的政策,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及商贸部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常与自身分管的工作领域相关。在各省市县,绝大部分政策的着力点是执行性质的。政策的预期协同效应为三种,分别为正协同效应、无差异和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该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在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