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基于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开通,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DID方法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更换变量衡量方式、更换样本选择区间以及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受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0,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3.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1,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4.
沪深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20年沪市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机制有助于降低股价波动性,且该作用在治理水平较低、代理成本较高以及没有QFII持股的公司中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吸引更多分析师关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水平,进而降低股价波动性。本文研究丰富了股价波动性的相关文献,为中国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外生事件,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后,沪深港通标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升。在进行更换回归模型、剔除干扰数据等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在两职合一、两权分离度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此外,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在高成长性和低成长性的企业中无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微观效应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的"沪港通"和2016年12月5日正式启动的"深港通"都将注定成为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两者对于深化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人民币走向世界舞台以及香港金融圈的扩展意义重大。"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用为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进行双向开放与彼此连结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两地资本主义市场的良性运行和互利共赢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简述"两通"的基本含义和发展历程,后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结合,阐述"两通"在资本市场开放中产生的影响,紧接着探寻在开放中存在的风险,最后为促进"两通"平稳运行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制度,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将2010—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沪深港通制度的落地实施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治理能力在沪深港通制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融资约束较大、规模较大以及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中,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变革如何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创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以高管在职消费为切入点,利用沪深港通这一外生政策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公司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高管在职消费水平.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信息环境、提高货币薪酬激励效果以及促进股利支付等途径抑制高管在职消费.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对高管在职消费的外部治理效应亦存在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拓展了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亦为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由于受到宏观政策导向、贷款需求结构、经营效益考核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鄂尔多斯市辖内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日益增长,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及存在通胀预期引发的存款活期化.使其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日益严重。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错配”是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和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该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沪深港通机制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股票流动性,且分析师关注的提高是沪深港通机制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机制对股票流动性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没有QFII持股的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  相似文献   

11.
12.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启建立了内地与香港地区两市资本的联通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本文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分析表明,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分别选取了政策实施前后上证、深证股市陆股通和非陆股通股票日交易数据,构造了反映股价信息反应程度的指标、反映股价信息反应速度的指标来衡量沪港通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票定价效率,市场信息反应程度有所提升,但信息反应速度并无明显改善,总体而言作用仍然有限,而深港通的开通效果更为显著,在信息反应程度和速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朱琳 《青海金融》2021,(8):31-37
本文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能够提高标的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深入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的积极作用独立于其他相关政策,沪港通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改善标的公司的信息环境,从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本文研究结论对沪港通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证据,亦为后续资本...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2009-2022年A股企业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投资者进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吸引更多绿色投资者持股标的企业。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绿色创新水平,以及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行动和社会责任承担,进而有助于吸引绿色投资者进入。约束性条件检验表明,在高污染风险行业企业、高管环境注意力高的企业、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投资者进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关注视角从管理者理性转向非理性,以2008—2021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即短贷长投呈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长期内存在显著作用;(2)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存在调节作用,独立董事的设立削弱了这种促进效应,但女性董事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影响;(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短贷长投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有缺陷的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比重较低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促进企业短贷长投的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阮睿  孙宇辰  唐悦  聂辉华 《金融研究》2021,488(2):188-206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中提炼可读性指标衡量信息披露质量,使用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机制实施以后,标的公司(纳入“沪港通”的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这一结论对不同的估计方法、样本区间及控制变量组均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盈余操纵水平较高、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企业,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更好地改善其信息披露质量。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为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发现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性高的企业以及所在地区政府干预程度高的企业而言,银行业竞争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更为显著。银行业竞争能够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带来的投资不足问题和代理问题,减少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产生客户争夺效应和新型代理成本效应,进而影响投融资期限错配。  相似文献   

19.
沪港通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本文基于国际资产定价模型(IAPM),采用PSM-DID方法检验了沪港通的实施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可以使沪港通标的公司价值显著提升,在更换政策时间、虚构处理组、替换核心变量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拓展性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通过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公司治理、降低系统性风险等机制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产生抑制的同群效应。从融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投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降低非效率投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得到了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