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  严文兵 《海南金融》2001,(12):43-4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世界各国注重对不良资产的控制和处置,主要方式包括:加强官方监管、市场约束和银行内控;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和成立专门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借鉴国际经验,需要对中国银行业资产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加强监管和贷款风险管理,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  相似文献   

2.
张吉昌 《新疆金融》2005,(12):32-32
为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家采取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的方式为国有商业银行减负。2005年6月,首次召开的由中外专家出席的中国不良资产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对中国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提出了一些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如此之难甲根据会议内容及各方面的资料,结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类似问题,综合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适用普通破产法处理银行破产的方式,对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和实现金融稳定的贡献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评析危机后各国银行破产处置立法改革的关键条款,为我国构建以保持银行基本金融服务连续性和银行特许权证价值为目标的、针对问题银行特殊处置的法律框架安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逐渐认识到为了有效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防止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应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财务困难或濒临破产的情形,采取事前处置预案与相关计划准备,此即"生前遗嘱"。本文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英等国政府针对大型金融机构处置预案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原则及指引,剖析这些金融机构在其"生前遗嘱"中所设定的各类处置措施与方案,并探讨这一新的监管制度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与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曙平  陈立芳 《海南金融》2021,(11):48-55,8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均在已有的微观审慎监管体制基础上研究和加强了宏观审慎逆周期管理,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和框架进行改革和重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金融监管模式的演进,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应持续完善金融立法强化监管机制,科学设置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加强监管措施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补全地方金融监管缺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益斌 《中国金融》1999,(5):42-43,45
自70年代末以来,为挽救系统性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具体名称各国有所不同,习惯上统称“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有的国家效果较佳,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RestructuringTrustCompany,简称RTC)等;有的国...  相似文献   

7.
金融环境的安全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值得重视的问题,自有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纷纷设立专门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即所谓的“坏银行”(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使之成为“好银行”),如美国成立了在FDIC领导之下的清算信托公司(RTC)、日本的“过桥银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韩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KAMCO)等等。而我国为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1999年4月成立了第一家专门处置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s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即  相似文献   

8.
毛一宁  王露婷 《时代金融》2015,(8):101-102,106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迈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对于该时代下企业的成功过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及其特点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做好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论述,旨在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滕怡 《中国外资》2008,(9):226-227
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深化,很多国家的银行都出现了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因此,化解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各国和国际金融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介绍了金融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宏观风险管理与区域金融危机处置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在大规模和全局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概率较低的情况下,区域性金融危机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多与地区性的投机性资本  相似文献   

11.
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燕之 《中国金融》2003,(1):47-48,54
过去10年之中,尽管世界各国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全球性金融危机却频繁出现,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开始,我们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金融震荡,危机国家及受危机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遭受严重损失,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这些危机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相关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与管理、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严重不合理。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不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正当权  相似文献   

12.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各国在处置其银行不良资产的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各国的经验均表明,相应的法律支持是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成功的重要基础。与之相比,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制进程则显滞后。借鉴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立法实践经验,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律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益言 《中国金融》2003,(6):53-55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各国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各国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其中,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动用了大量公共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以帮助金融机构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重建市场信心。韩国1997年11月~2001年6月,韩国共动用了137.5兆韩圆(  相似文献   

14.
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转轨国家,不良资产的处置都应该是开放式的,不应该局限于一国之内。吸引国际投资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拓展不良资产处置国际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可以引入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与效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正>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处置机构与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现行金融立法大体上采用了权责一致的思路,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的处置职能。这种做法虽能实现覆盖被监管机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但从处置实践来看,金融风险处置需要调动多类资源、集合各方力量,仅仅依靠监管机构难以高效开展。各国处置经验和国际监管标准也表明,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有效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相继组建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接收、管理和处置从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政策性不良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存款保险制度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效保护了存款人利益,维护了社会大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梳理了马来西亚存款保险制度的限额偿付、存保基金管理、差别费率制度等基本情况;并从对成员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早期纠正机制、对问题银行的处置机制、与国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机制、存款保险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运作机制;总结了其在提高银行风险意识、保护存款人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我国明确存保公司职责边界,理顺与其他金融管理部门的关系;扩大管理职能和保障范围,高效处置金融风险;实现存款保险宣传全流程覆盖,提升公众认知度。  相似文献   

18.
王辉 《中国外资》2009,(8):71-71,74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国和重灾区——美国,一改过去强硬的外交政策,放低姿态积极呼吁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大力救助,希冀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本文全面分析了世界各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大救赎”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及其应该起到的作用,为各国救助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该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财政部建立的“不良资产处置计划”的预期政策效果,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影响广泛、传播迅速,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组建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计划非常有必要。同时,文章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为应对当时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处置巨额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一些举措,认为美国的不良资产处置计划在其运作方式及收购价格的确定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宏观审慎管理是各国金融改革的核心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欧盟和英国宏观审慎的组织框架、职能措施、管理工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于推进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