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日益增大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风险最终将表现为财政支付困难所引发的政府职能失效的公共风险。公共风险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风险,它的爆发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是由制度安排不当造成的。控制和化解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必须对现行的国债制度作出新的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部门限制,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国债市场的发展,增强市场的整体的计划性;(2)发行主体应扩展到省市一级;(3)增加国债品种;(4)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国债市场的政策支撑功能;(5)加强预算管理,完善投资决策体制。  相似文献   

2.
论国债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子荣  王琳 《经济学家》2001,(1):108-114
虽然我国的国债规模尚未超过国际警戒线,但其中隐含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本文联系国债本质、国债发行原因、国债运行,对我国当前的国债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防范和控制国债风险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靳俐 《财经科学》2003,(2):79-82
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加,控制国债成本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基于国债结构管理的视角,针对我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收益率、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等三个方面,对如何选择不同品种的债券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327国债期货事件导致了国债期货试点的失败,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经验教训对股指期货的推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推出股指期货前,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现货市场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加强风险的控制和完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同时也带来了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结合我国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我国的应债能力,对确定合理的国债规模,化解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建 《经济视角》2012,(3):45-46
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李轶  姚睿 《经济与管理》2004,18(8):69-70
国债流动性在现代国债有效市场机制和效率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降低债务风险、提高国债管理效率和充分发挥国债二级市场的经济调控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债的流动性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丹 《经济前沿》2003,(7):42-43
国债的流动性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 作用,国债的流动性较高,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而且能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提高国债的流动性,既可以增加对国债的有效需求,有利于新债发行,又有利于缩小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使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因此,各国国债管理当局都对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国债的流通性不高,国债流通市场起步也较晚,市场发育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国债的期限、品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3至5年的中期国债,长期品种少,短期国债也只是少量发行过。短期国债的流动性最强,是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体;它的缺乏使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先天不足。 国债不能在不同市场间自由转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国债风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亚静 《经济师》2005,(3):66-67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近些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 ,因而国债风除成为经济理论界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评估 ,得出国债规模偏大的基本结论 ,并对国债风险的表现形式做了重新界定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急剧扩张,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债规模的扩张,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债职能拓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因而分析国债规模在监控一般指标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财政收入手段的互换来控制和防范国债风险。  相似文献   

12.
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适度控制国债规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从国债需求、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财政的偿债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我国的国债规模,认为从静态看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但从动态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加上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正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和与日俱增的潜在风险,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本文提出了适度控制国债规模,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始终保持着高额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因此,面对美元贬值、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加强对美国国债问题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的成因,主张现阶段中国应在保持一定量美国国债的基础之上,适量减持美国国债,并针对控制和规避美国国债风险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1981 年恢复国债发行和1988 年开放国债二级市场以来, 我国国债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债市场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为扩大内需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家将加大运用国债手段调节控制经济的力度。因此, 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将为国家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冯彦明 《经济师》2007,(8):72-74
对国债管理目标的探讨对完善国债管理体制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学者观点的综述和一些国家国债管理目标的对比、分析,提出当前中国的国债管理应该是一个目标+三个条件。一个目标是实现长期筹资成本的最小化,三个条件是风险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和法规完善化。  相似文献   

16.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与财政风险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债政策可持续性下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课题组邀请财政部财科所、国家计委综合司、经济协调司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有关学者,就国债政策目标、国债发行空间、财政风险度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琳 《时代经贸》2014,(6):372-37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行以来,储蓄国债不但迅速成为我国国债市场的生力军,在政府筹集资金、平衡国家预算收支及保持适度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通过之后不断的改革创新,受到了投资者的深深喜爱。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储蓄类国债的发行与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债市场在调节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和利率风险规避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国债历经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相对成熟的国债体系,对我国储蓄国债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美、英三国国债发行体系和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的简单介绍,对我国储蓄国债新时期下的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储蓄国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住房公积金是职工长期住房储金,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保证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但是,由于债券市场管理不尽完善,国家对中心购买国债的品种、程序等方面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致使中心购买国债存在风险隐患。如何防范使用住房公积金购买债存在的风险隐患,保证住房公积金的资金安全是摆在各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国外储蓄国债的调查及分析研究,选取储蓄国债发展领先且具有代表性的英国与美国作为分析研究重点,在对我国储蓄国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对,提出四点启示建议,从而优化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结构,促进储蓄国债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贾康(1996)在“国债适度规模、债种结构与利率匹配”一文中认为,“在一国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规定性”,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国债适度规模的讨论。 一、国债规模是否偏大的三种观点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大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法:一种观点法认为中国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偏高,国债规模偏大,需要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规模风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红梅(1997)、张银政(1997)、陈守东和赵振全(1997)、陈志楣(1998)、《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