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办法。  相似文献   

2.
心理育人工作是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节点,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和压力分类疏解等专项行动,突出积极心理品质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结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一般,其中农村学生和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积极心理品质。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相关工作仍需不断加强,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将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平台保障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这五大方位的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心理育人模式探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开展高质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高校面临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挖掘人类优长并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发展,使人的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新定位的新理念,将有效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助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根据情况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建立多级防御机制,开设健康心理课,开展"525"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防的作用,但效果与目标仍有很大距离。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途径,使心理危机干预达到预期目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认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干预的途径方面,通过变问题提示为正向引导、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用心理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校内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氛围等,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玉娟 《时代经贸》2012,(20):32-32
积极心理学虽然兴起于上世纪末美国,但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其研究的三大主题:积极体验、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通过将西方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期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从幸福感的定义入手, 分析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现状, 指出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获取路径: 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在考研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将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扰,积极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本文就此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冯媛媛  田江萍 《时代经贸》2010,(16):252-253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深深扎根于以往心理学特别是人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之中。本文简要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深深扎根于以往心理学特别是人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之中.本文简要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并探讨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影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模式是积极悦纳。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是主导方面,要求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2.
梁爽 《经济师》2012,(5):110-111
随着高校负性生活事件数量的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人生态度。文章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以期构建"幸福校园"。  相似文献   

13.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大影响,而高职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在综合积极心理学和认知动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40多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较好的激励机制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学习动力机制,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建立起来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重“物质济困”轻“精神脱贫”、重“保障性资助”轻“发展性资助”、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与不足。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打造经济资助、心理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资助平台,对于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水平,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分析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其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探讨积极心理学在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涛  王瑞杰  景建民 《经济师》2008,(12):263-263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西方,其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文章就对中西方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今后开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也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于整个社会人群的自然协调与充分发展,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视阈,文章拟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切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课题.因为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要以创新为核心,思考、研究、部署、落实教育教学行为,要不断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教育创新实践,丰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的大潮中,破浪乘风,勇立潮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大学生亚文化建设是当前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并成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也适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扩招等各种教育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是否能够调整自我发展目标,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机遇、迎接挑战、自我发展,能否在发展的道路上找到合理的自我管理方法,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体验。通过对影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因素的现状调查,进而从主、客观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探索大学生幸福感自我管理的路径研究,提升个体幸福感体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