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乡村转型发展程度及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综合测度,解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判别空间协同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格局未突破,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县市,并向北演化。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徐宿连和连淮盐交界分布。(2)江苏省乡村转型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次冷点区域变动明显,主要分布徐州北部、连云港北部和江苏中部等。(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得到提升,61.8%的县市达到协调状态,根据其格局特征划分出"三协同双滞后"五种类型,80%的县市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性,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高水平协同型集中在苏南县市,苏中县市和苏北区域的市区主要为中水平协同型,低水平协同类型主要为苏北县市,溧阳、海门、泗阳和灌南等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乡村转型,淮安市区、泰州市区、建湖、高邮等县市乡村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基础设施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我国各省市经济系统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协调性.研究显示:宏观格局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格局与我国经济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相似,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的递减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各省市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相关关系;将各省市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划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基本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严重失调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旅游业协调发展评价:同步协调判别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  顾朝林  张燕 《经济地理》2008,28(4):682-687
评价系统协调发展的"同步协调判别法",首先为系统的各子系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又可用一定指标度量的要素,按一定标准将要素分作三个等级,统计加总各类要素的数量,以之作为度量用的综合指标,并经归一化处理得各子系统的"状态数II.其次将子系统与一定的"状态空间"对应,在此空间中利用"状态数"确定子系统的"状态点"及"完全协调线";最后分别计算状态点与协调线的距离(偏离度d1)、状态点与原点的距离(优化度d2),借助它们便可评价各子系统发展的同步性及相应系统的协调性.以此方法对南京市由旅游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的协调性评价表明,"同步协调判别法"具有含义明确、简单、较客观、易操作、可比性强的特点,适用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朱容 《经济学家》2004,(5):124-125
1.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表现为人类社会各要素系统之间的可持续,而且还表现为各个空间区域系统之间的可持续。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人为中心的主系统和区域自然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而形成的系统,它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若将各子系统拆开,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各子系统之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子系统的性能可能影响系统的性能,或者子系统通过影响其他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区域协调发展系统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以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陕西省各区域三个子系统分别的结果,并对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重点计算了各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随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发现:陕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关中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省级截面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与等级差评定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来看,17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处于较协调等级以上,14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存在不协调问题。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高水平协调省份与教育落后于经济省份并存;中部高等职业教育总体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西部除了个别省份以外,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加大高职教育建设力度,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归纳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将其整合为集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发展质量三个子系统集成的综合系统,以2006—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城市发展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GM(1,N)动态协调发展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系统内协调互促角度对其城市发展质量系统的协调性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整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等级;生态空间发展质量子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子系统,是制约城市发展质量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是解决系统低协调性根本途径。系统协调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且与城市规模等级无明显的相关性。提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是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经济、产业、社会和资源四个方面,构建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选取1991和2008年为研究截面,对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县域发展动态类型,分析其变化特征,揭示其格局变化的影响机制。依据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和1991—2008年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排名变化,将湘江流域县域划分为高水平增长、高水平下降、一般水平增长、低水平增长、低水平下降等15个基本类型。1991—2008年,湘江流域县域发展水平变化各异,随时间变化,县域发展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空间分布趋向集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特色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县域发展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