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赵庆元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3):346-349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全新课题。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加强对执政党和政权机关公职人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为的道德规范与调节是"以德治国"的关键,而道德调节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则是"以德治国"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013年,红色旅游收获了累累硕果,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7.86亿人次,同比增长17.3%,在纪念场馆免费开放的前提下,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1 985.6亿元,红色旅游在旅游产业中作用愈加凸显。作为旅游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带来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是其最大的亮点。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文化,能够丰富当代和谐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中国共产党的亲和力,有利于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批判关于“德治”的几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以德治国”是治国方略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于:以德治国继承了我国优良传统,适合当前国情;以德治国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觉悟水平,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以德治国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涂爱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9-11
先秦儒家德政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在对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阐述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最后提出了在当代实现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社会功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先梅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46-4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已深入人心。本文从分析两大治国方略的形成入手,论述了两大治国方略的理论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将这两大治国方略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求教于广大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罗双燕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9-11,16
以德治国是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中国历来都非常重视道德现象,江泽民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立足新世纪,积极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途径,积极实现以德治国,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系统工作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苏宇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1):45-46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教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9.
吴汉生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Z1):33-34
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关键在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官德”修养是治国从政所必雷,人们呼吁、企盼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而“官德”规范体系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主导,“官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要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我国的道德建设作出努力,为把我国建设在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优化教育环境 发挥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虹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145-146
德育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环境对于激发和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学校应不断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阐释,一说明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出从价值取向、互动向度、培育要素三个方面建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麻艳丽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159-160
良好的道德环境能促进经济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建设良好的道德环境,需要优化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还要加强道德实践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丽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
公民道德是公民之间建立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的交往行为和习惯心理。社会转型期,部分人道德滑坡甚至缺失。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基础,注重导向性,提高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实现个人道德循序渐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惠普科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2):50-53
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迅速兴起、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其中,自愿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才智,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这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凭借其突出的技能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要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注重开发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合力打造活动品牌,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方晓红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137-138
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制定大学生道德规范,创建系统的养成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重视并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导控--构建和谐社会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铭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78-81
民间信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容丢弃的大众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必须正确运用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化解与社会主义道德相悖的东西。必须在法治视野内导控民间信仰,使之成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网络道德问题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宇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51-56
针对虚拟网络环境下道德治理的难点,以及网络道德异于传统道德的新特质的挑战,提出网络道德治理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分析工具的不充分。尝试引入社会偏好理论,借用该理论所内蕴的公平、互惠、合作、信任等思想,提出了网络道德治理的若干着眼点,以期对现阶段的网络道德治理提供些许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中,道德环境从本质上说是道德价值观在校园共同体内的物化表现。道德环境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校园道德环境的功能和作用在于真正影响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认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探寻大学生道德价值认同的路径:着眼于从道德环境的系统性渗透,全面激发价值认同;以校内媒介为主阵地,为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建立健全合宜的制度安排,为价值认同提供有序的制度基础;丰富道德实践的多样化途径,在实践中锻造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