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民  刘星 《当代财经》2005,(9):112-115
本文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公司进行保“壳”和再融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误导了投资者和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常用的方法就是关联交易。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集团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隐蔽。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资产剥离上市的,它们与其身后的集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所以,通过结合通化东宝2011—2013年的年报数据对其关联交易事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季春 《经济师》2008,(8):85-87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其中关联交易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式,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我国,关联方交易广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的日常业务经营活动中,而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进行的关联交易更有其深刻的根源。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因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设立的,因国企的改革而得到了发展。它的设计和组建并不是按照欧美国家那样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而是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控制的色彩,融资是企业改制上市的主要目的。文章指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股权融资制度、融资机制、融资程序的错位而导致的上市公司制度改造和机制转换的不彻底,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会计报告。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来自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自非控股股东的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据的席位比例均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确实具有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本文还发现,聘请了独立董事和发行了外资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显著地低于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和发行外资股的公司。  相似文献   

5.
近年的大量恶性案例表明关联交易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1998—2 0 0 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关联交易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持股比例超过10 %的控股股东数目的增加会降低关联交易的发生金额和概率。此外,控股股东间的制衡能力越强,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这些发现为通过增加控股股东数目,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改革思路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控制权转移前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取得私人利益,因而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文章以2002年~2005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动机。在控制权转让的预期下,当预期的报告盈余为正时,有调高盈余的动机;预期的报告盈余为负时,控股股东可能大幅调低盈余。而控制权溢价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表明收购者对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能力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翔 《经济导刊》2001,(4):11-19
新世纪伊始,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逐渐在我国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受到重视,是有深刻的背景的,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截至2000年底,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1104家,但是,发展速度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尤其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内部人”侵害全体股东利益,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声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代表的比例太大,缺乏对大股东及“内部人”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控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某种平衡力量或制衡机制就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通过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独立董事,运用他们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公司的执行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8.
王禹 《经济研究导刊》2013,(17):275-276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而其中的非法关联交易不仅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更加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营。上市公司非法关联交易的特殊性和隐蔽性导致公众监督与政府监管脱节的事实,凸显了加强完善非法关联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来对上市公司的非法关联交易进行有效的规制,才能保证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并最终实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以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为研究对象,对关联交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司法与证券法的角度探究如何完善关联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以期对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做出微末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整体上市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热门话题。我国政策制定层面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减少内部交易,减少盈余管理,改善公司绩效。然而这些观点缺乏实证证明。本文以金属与非金属上市公司为切入点,对整体上市带来的相关效应进行研究,以检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市公司与非整体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盈利能力、市场表现、关联交易程度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曾是我国证券监管的盲区,一些控股母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为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美化报表,帮助其获取配股、增发资格,在上市公司成功融资之后,再通过关联交易将利益转移,以达到部份或全部占用融资资金的目的。由此可见,此类关联交易的实质是控股母公司以上市公司为窗口,掠夺中小股东的财富,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随着这种情形愈演愈烈,中国证监会终于在2001年9月出台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期约束和规范关联交易,解决关联交易这一监管的漏洞。为此,有必要对以往的关联交易进行总结,对其操作手法进行剖析,作为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