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衣雅倩 《企业导报》2013,(8):146-148
《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的性质是间接责任还是共同侵权责任,或者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在学界存在着争议。本文从这一争议入手,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性质是不真正连带责任,并明确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公司法》将直索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连带责任",但对其为何种连带责任却不甚明确。法院裁判各执一词,学界亦对此争论不休,形成直索责任性质迷局。迷局的根源在于我国早期公司法实践中系列法律文件对各种责任性质混用所造成的思维定式以及我国对民事责任的长期误读所带来的概念混淆。对直索责任制度的本源分析及对其滥觞之地美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直索责任性质态度的梳理后发现,直索责任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并无限度,也无先后顺序,应当为共同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3.
《公司法》将直索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连带责任”,但对其为何种连带责任却不甚明确。法院裁判各执一词,学界亦对此争论不休,形成直索责任性质迷局。迷局的根源在于我国早期公司法实践中系列法律文件对各种责任性质混用所造成的思维定式以及我国对民事责任的长期误读所带来的概念混淆。对直索责任制度的本源分析及对其滥觞之地美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直索责任性质态度的梳理后发现,直索责任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并无限度,也无先后顺序,应当为共同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不真正连带责任,又称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偶然产生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负有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其中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消灭,此时各债务人之间承担的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此项制度最早起源于德国。我国《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解释》《侵权责任法》及《保险法》中,均有关于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的具体规定。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一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数个债务,其发生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原因均足以单独地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而连带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迅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劳动关系。我国现有的雇主责任体系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义务与责任不对称、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连带责任不尽合理等缺陷,导致许多冲突难以解决。通过分析单一雇主理论和联合雇主理论,立足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现状,坚持单一雇主模式,以非连带责任为原则,以补充连带责任为例外,及时修改程序法,以期更好地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连带责任是我国《民法通则》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民法通则》共规定了5种不同的代理连带责任,其中这些代理连带责任因为法律效力的不同分为有效代理和无效代理。对于不同法律效力的连带责任相关责任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可以说导致连带责任发生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其在法律性质上都属于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7.
对虚假会计信息,理论及实务界曾一度要求注册会计师为虚假会计信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这种日趋严格的责任承担趋势却又会危及到该职业的生存。法经济理论分析表明,相关责任人应当按比例承担法律责任,这也是未来国际发展趋势。事实表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法院本身固有的局限,难以使之真正成为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及法律责任边界界定的适格主体,而司法鉴定中心则堪当此任。  相似文献   

8.
连带责任是众多民事责任中较为严厉的一种民事责任,它是因多个民事主体实施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而共同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其中每一个责任主体都有责任应权利主体的请求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连带责任的意义在于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然而,连带责任也有其不足之处,在承担责任时常会导致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份额与其实际承担份额不相符,这与责任自负原则和公平原则相违背,这有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9.
连带责任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当中经常遇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司法实践中,连带责任的适用就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连带责任的适用太随意,动辄适用连带责任,还有的把不真正连带责任当作连带责任加以适用.下面笔者就连带责任的基本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在实践中正确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0.
刑法理论中关于被害人承诺的理论,一直可以追溯到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法学汇纂》第47卷中写下的一句话:"以被害人的意志所发生的东西,不是不法的。"目前被害人承诺理论已被我国的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所认可,但在刑法中并未有明确规定的一项犯罪排除性事由,被害人承诺理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代理人承诺的效力问题是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责任中多因一果条件下,侵权责任法规定有失偏颇,阐述了成立共同侵权与实行连带责任的必要性,利用理论分析和实际结合的方法进行论证,得出了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责任多因一果条件下侵权者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保证方式是正确运用保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这方面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法律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在保证方式不明确时推定为连带责任的推定原则,有违设立保证法律制度的真正目的,导致法律的规定互相矛盾,有违保证人的内心意思,不利于推动保证制度的履行,影响保证制度的正常适用。因此,在保证方式不明确时推定为一般保证更好。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就现实生活中一则有关政富方面的虚假广告,对《广告法》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根据《广告法》第38条的规定,我国对广告商(本所指广告商即广告的经营和发布)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采取的是有条件连带责任,即发布虚假广告,使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商只有在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情况下,才了担连带责任;广告商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笔认为,对广告商实行有条件连带责任,不利于充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应对广告商建立无条件连带责任。只要广告商发布了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使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的合权益腚到了损害,不论广告商是否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都应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消费既可以向广告商索赔,也可以向广告主索赔,广告商赔偿后,可向有过错的广告主追偿。  相似文献   

14.
实务中,部分企业出于占有市场的目的,会采用为购买方融资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或向购买方授予商品回售权两种业务模式来扩大销售量.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对销售方在这两种业务模式下如何运用新收入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作分析和探讨.其中,销售方为购买方融资提供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主要涉及新收入准则中"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这一规定的分析运用.而购买方具有商品回售权会计处理的关键是评估客户何时取得对商品的控制权,从而应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相似文献   

15.
此次广告法修订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毫无争议地将广告代言人及其代言行为纳入《广告法》的调整范围.根据法学研究常用的分析范式,立法者根据“法律主体—行为规范—法律责任”这一逻辑结构,确立了广告代言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这一法律框架仍存在不少遗留问题有待解析.其中,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广告代言人”这一概念的“名”与“实”的问题,借此才能准确识别广告代言人及其代言行为的类别,这是适用广告代言法律制度的前提.此外,代言人连带责任的范围、责任承担方式也需要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王文明 《活力》2014,(13):23-23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制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法律。但作为一部实践并不断发展中的部门法,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之前是比较艰难的,实际上是控辩乃至法学理论各界博弈和相互妥协的产物。刑事诉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程序法,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实施效果,在理论与实务界已经产生一定的声音。笔者作为一名执业律师,通过自己在部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图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立法缺陷及解决对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与学界、实务界的人士探讨商榷。  相似文献   

17.
Q 公司有名实习生在上班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该实习生由于是无证驾驶,故被认定应负主要责任,公司在这起事故中是否负有连带责任?这名实习生毕业后,公司可否不录用?  相似文献   

18.
吴文伟 《上海房地》2004,(12):59-60
大陆法国家普遍规定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对于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却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我国法学理论界及实务界,对于不动产有无必要建立及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不同的理解。赞成建立及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呼声甚高。笔认为,不动产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仅规定检察机关有起诉权和不起诉权,对暂缓起诉未予涉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出现,随着司法理论和实务界对国外司法的不断研究、引进、移植,暂缓起诉作为一种在国外司法界方兴未艾的制度,我国司法实践中逐渐被引入并试行.但是,由于目前对暂缓起诉制度还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和广泛实践,司法理论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司法实务界各行其是,做法极不统一.鉴于上述原因,对暂缓起诉制度的法理基础和价值以及在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审计与理财》2005,(1):64-64
《审计与理财》编辑部于2005年创办学术版。《审计与理财(学术版)》立足于当代审计、理财理论和实践,及时准确反映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理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新成果、新发展、倡导在研究审计与理.财理论和实务问题时广泛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信息技术等理论和方法。本刊欢迎广大审计与理财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踊跃投稿,同时敬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