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预算周转金核算方法改革的合理性学习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体会郑琪玉关于动用本级预算结余设置和补充预算周转金的核算方法,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有两点显著区别:一是原制度规定为“动用上年结余”设置,新制度改为“根据本年预算结余”设置...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笔者从工作需要出发,设置了一套财政总预算支出指标登记簿,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一、支出指标登记簿及科目的设置总预算支出指标登记簿按“来源=运用”这一规则设置总账:来源类由上年结转指标、年初预算指标、上级追加指标、动用上年结余追加指标、动用上...  相似文献   

3.
黄达同志的新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最近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作者紧紧围绕财政信贷综合平衡这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系统地进行了科学的新探索。可以说,这是作者近几年来对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研究成果的汇集。 (一)从研究货币流通入手,是探索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作者指出:"  相似文献   

4.
财政信贷资金问题,是现代任何国家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一个非常敏锐的问题。它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又是经济发展是否平衡的综合反映。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决定了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财政信贷体系。一个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信贷资金,因而完全有可能做到财政、信贷和物资平衡或基本平衡,即使一时出现不平衡,也可以通过自觉地有计划地调节,使它达到平衡;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处于生产无政府状态,许多情况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财政信贷不平衡,通货膨胀,成为他们形成经济混乱的一个冲击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金融,在本质上和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5.
综合信贷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综合反映信贷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是信贷计划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信贷计划执行中存在的矛盾,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合理地解决,使信贷资金的分配,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並且和生产、商品流转的发展相适应。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过程,是一个继续进行信贷同财政、物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的过  相似文献   

6.
国家每年以多少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多少资金用于提高人民生活,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如何?这对于银行信贷平衡、货币投放或回籠,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安排计划时,财政与信贷必须统一平衡,统—安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又需要把财政收支同信贷收支联系起来,统—检查,综合分析,以争取实现新的平衡。为了提高信贷计划工作水平,我谈谈财政平衡与信贷平衡内在联系的体会,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7.
今年一月份,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召开了全国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工作座谈会。会议就开展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座谈和研究,与会同志认为,编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早在1956年就提出来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对工作是个贻误。当前抓好这件工作,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国家资金的计划管理、搞好国民经济调整、提高投资经济效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财政、信贷是国家动员和分配资金的两个主要渠道,两者的收支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宏观平衡影响极大。最近几年,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信贷收支失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这种状况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黄达教授的新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一书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笔者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读完了这本书,深感思路开阔,给人以启迪。一、探索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问题的途径作者指出,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都是货币收支;而经济生活中频繁复杂的货币运动,是由种种不同性  相似文献   

10.
《财务与会计》1981年第12期发表了史绍绂同志的“《预算包干结余》的年终帐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史文)。史文的发表,对当前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1981年决算的要求,做好预算包干结余的年终结帐工作,是非常适时和具有指导意义的。但目前,在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动用上年限额结余(即解控后的上年经费限额结  相似文献   

11.
货币流通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也是财政信贷平衡与否的综合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充分认识财政信贷平衡与货币流通的关系,货币流通与社会产品供需的关系,是搞好“三大平衡”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宗文 《财政》1991,(2):13-15
财政结余是一个常用的财政术语名词。从一般概念来说,财政结余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抵后收大于支的结果。财政结余一般按财政年度计算,是反映国家霜一地区财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财政结余, 也有几个不同的概念,并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在运用财政结余数字分析研究问题时,要分清是哪种意义上的财政结余,现将不同意义上的财政结余简要介绍如下:一、当年结余与滚存结余。二、预算收支结余与全部收支结余。三、国家财政结余、中央财政结余和地方财政结余。四、专项结余与净结余。五、财政结余与财政赤字。六、预算结余与决算结余。  相似文献   

13.
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地按比例地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之一。综合平衡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着重从数量方面去研究每个计划时期内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要素之间所需要保持的客观联系。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订必须建立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平衡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推进。我国综合平衡的中心内容向来是“四平”,即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而对于“四平”概念的内涵应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不断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为了解决经济振兴的资金需要,既要通过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又要通过资金的综合平衡,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搞好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就更为重要了。一、当前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重要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综合平衡是计划经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列宁说:“经常的、自觉的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陈云同志指出:“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也就  相似文献   

15.
论合理赤字     
周舵 《金融研究》1985,(9):29-31
我们过去的财政工作和计划工作有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它们所依据的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不够严密的。我们这里想就财政赤字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以及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不当之处,望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在财政计划工作中,我们历来的指导原则是"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宏观要求","是社会主义财政区别于资本主义财政的主要特点"(人民大学编《国民经济计划学》下册,1979年版,第256页)。其理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信贷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与社会可供分配的物资,必须是相互适应的……在财政信贷收支总额平衡的情况下,一般说来物资供求总额也是平衡的"(同上书,第275页)。反之,"如果财政收入节余过多,和财政节余相适应的一部分物资,就不能用于社会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在各自平衡的基础上统一平衡的原理,通常被人简称为“财政、信贷平衡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陈云同志对这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他明确指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五十年代中期,基于财政、信贷两类资金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这一特点,当时提出了两类资金要“统一安  相似文献   

17.
黄达 《金融博览》2014,(1):84-85
请允许我先向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次我获奖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在中国的经济学界,最早给予肯定并加以推介的是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已故的知名教授曾启贤学长。他与经济学院老院长谭崇台教授.在我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1984年出版不久,就约我到武大讲学.讲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各省、市、自治区分行颁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对信贷和现金计划管理、信贷资金集中管理、联行制度、发行库管理等问题作了规定。一、关于计划管理问题《规定》要求,各专业银行的信贷收支,必须全部纳入国家信贷计划。专业银行要按年编制年度信贷计划,由人民银行综合平衡,汇编国家综合信贷计  相似文献   

19.
<正>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出现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管理办法、预算软件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大力盘活财政结转结余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统筹能力是当前各地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文件,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分析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盘活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政     
地方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定存或国债最近,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除可转存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家债券外,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动用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进行任伺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