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徐红玳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据估计,全国农村目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农村劳动力,到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亿...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玉阁 《农业经济》1999,(11):41-43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就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加以正确引导,统筹安排,有效转移,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拟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制约转移的主要因素,转移的对策思考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人口更是一个沉重的数字。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农村人口将超过10亿。16至60岁的农村劳动力约为6亿多…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存在显著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入世后我国农业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十五”规划中有关农业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随即产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以及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出发,从教育、就业渠道、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1亿人以上,加上今后每年新增加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治理整顿时期,城乡经济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降低,有的乡镇企业关停,有些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流回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使他们合理流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安定团结的极为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里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成为我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人以上,其中有1.2亿人进城务工。面对我国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必须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强劲的势头向非农产业转移。据有关人口学家预测,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3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到2000年,将有2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如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农业的投入、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需求变化与农业劳动力基期比重、农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率、全国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时间(年)等四个因素有关。采用钱纳里模型,假定今后30年我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4%的条件下,予测至202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现在的58.73%下降到24.61%,第二、三产业平均每年将新吸收1421万个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和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亟待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拟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及其管理问题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一)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地区向外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也正日益增多,仅朝阳市3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16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它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更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救。朝阳市有2万多贫困户靠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靠劳务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多,将有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后平 《农村经济》2006,1(12):111-114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迎斌 《农业经济》2000,(12):26-27
我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部门预测,到 2000年底,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 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发展、农业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制约因素。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2002年,全省农业人口179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7%,农业劳动力929.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1.9%。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2002年全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4296元/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545元/人,不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就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所在.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必须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使他们既有一技之长,又能达到一专多能,在学习和能力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达到彻底脱贫致富,促进农村和城镇经济的双重繁荣.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治邦 《农村经济》2005,(7):112-1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我国农民的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