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货币的自由兑换出发,回顾了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历程及论述了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并提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前存在的外汇供求结构不对称问题使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要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短期内应谨慎采取措施,扩大和满足外汇需求;从长远看,汇率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即将入世,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背景下,必须前瞻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94年以来我国已陆续放开了20多项资本项目管制措施,但总体而言资本项目管制仍然较严。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外币利率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等为资本项目可兑换奠定了基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也必将推动资本项目开放,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距,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未到住,人民币利率、汇率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改革,金融监管水平还较低等则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制约因素。权衡利弊,应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真实后虚拟的原则逐步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并完善相应监管。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制度,且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因而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外汇供求和国际收支状况。本文分别从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储备三方面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渐高,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本文对建立真正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新的汇率制度及外汇管理体制能够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并有助于改善央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外汇储备变化的态势 ,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因此 ,分析考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机制 ,探讨外汇资产的增加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本文提出了采取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本外币政策,特别是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分级储蓄;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增加中央银行对冲操作手段;控制短期投机资本流入;扩大境外人民币流通市场等九条对策。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过大的外汇储备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下面一些措施来应对: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利用外资战略,提高外资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国台湾地区的外汇管理制度,经过激进型改革后,实现新台币汇率自由化,并加快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在归纳了台湾地区这方面的过程与特点之后,对我国大陆相关外汇管理改革的深化,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中的可兑换,作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相配套,外汇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在这基础上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外汇分配领域,改变了以往的“统收统支”的办法。汇率也从过去一定几年不变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由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过程中,价格没有完全理顺,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两种汇率使人民币形成两种价格和两种核算标准,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  相似文献   

11.
美元贬值的战略应对与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面临的焦点问题是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从而引起人们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事实上,美元贬值是美国实施金融综合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经济只是保持低速度的增长态势;而人民币汇率的单边上涨趋势,不仅违背了我国汇率改革的基本方针,而且危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利益和安全。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来预期未来汇率: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全年将呈现反向运行,即2008年上半年美元集中贬值,人民币突出升值;2008年下半年美元则反转为升值,人民币将出现贬值。  相似文献   

12.
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既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升值趋势。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我国会采取小幅、渐进式的升值步伐。在我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加大了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货币政策也处于被动局面。今后,我国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起到以货币政策手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有很多,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资本所有者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进行博弈,资本总会流向资本收益率高的一国。仅从资本流动考虑,当资本流向我国时.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当资本流向外国时,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闻岳春  王婕 《西部金融》2012,(8):9-14,25
我国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人民币浮动区间扩大对人民币汇改及国际化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改进了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方式,减轻了汇率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促进内部均衡;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缓解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促进外部均衡;(2)有助于拓展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3)提速中国金融深化改革步伐,"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民币汇率最近受到来自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升值压力,日本和美国企图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来复苏他们本国的经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长期的大政方针,而且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也有着重要的原因。资本项目的顺差大多是由于外国资本的流入,而经常项目的顺差则是由于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产品的出口。因此,应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应对来自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的最优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成为一个亟待考虑的重要课题,并有望在未来5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了降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风险及负面影响,实现其最大收益,人民币自由兑换应基本具备以下五个前提条件,即稳定的宏观经济基础、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微观经济金融主体的塑造、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和高效的金融监管。同时在尽快开放、逐步放宽、偏严掌握和严格控制四类开放战略指导下,把握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速度和顺序的适当安排,以寻求这一进程的最佳路径。其中,宏观经济环境塑造、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机制的形成和金融监管方式的改变,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和成败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缴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分析表明,从减缓外汇储备增速方面看,此项措施已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就其本质而言,这项政策只是从名义上将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转移到商业银行名下,并未降低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风险。因此,有必要对该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外汇储备的困境需要综合的解决办法:由政府主要承担外汇储备风险,继续推进自主性的“藏汇于民”政策,提高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解决经济失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回顾日元升值背景及历程,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日元汇率上升导致日本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加强,中国应深刻认识到人民币升值的必然性,采取措施消化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旗帜鲜明地坚持政策目标,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努力实现人民币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构成相对集中,在收益有限的情况下,对冲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以维护货币政策稳定的成本不菲,尤其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外固定收益债券价值下跌及长期机构债违约等风险。须从源头和用途两方面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实施多元化投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力量和创新来给巨额外汇储备消肿,尤其从国际金融战略的层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人民币在区域货币合作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透视人民币汇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经济利益需求中的转嫁经济问题,形成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人民币升值的背景。然而,中国出口竞争力强劲的原因并不因美元贬值所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剧增的原因也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中国更不是全球通货紧缩的始作俑者。相反,稳定的人民币有利于自由贸易、吸收外资、进而优化国际分工,同时缓解全球通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