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小麦良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技术选育作物良种始于19世纪末,西学东渐以后,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作物良种,揭开了我国作物育种史的新篇章。我国最早学习西方运用近代科学技术进行选种的作物是小麦,所以本文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小麦良种选育的发展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小麦良种选育的历程,含创始时期、奠基时期和发展时期;近代小麦良种选育的成就、含农业院校选育与推广的小麦良种和农事试验机关推广的小麦良种以及小麦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本世记前50年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过程:我国用近代科学的育种技术进行水稻品种改良工作,始于1920年前后,江苏率先,广东继起;3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为我国水稻育种的鼎盛时期,曾选育成不少较有成效的水稻良种;抗战期间,则以西南诸省为中心,从事以推广良种为主的稻种改良工作;抗战胜利后,水稻育种工作的恢复终因全国内战而处于停顿状态,进展甚微。文章肯定了本世纪前50年我国水稻育种的成绩和早期农学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还初步分析了上述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近代水稻品种改良对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良种在水稻产区的推广增加了水稻单产和总产,改善了品质,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对水稻种植制度和分布区域产生了一定影响。1941至1946年四川等12省因推广水稻良种共约增产稻谷1300多万担。其次,良种推广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后方各省的农业开发。再次,近代的水稻品种改良对现代水稻育种科技和水稻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水稻良种在1950年以后的水稻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近代良种作为育种亲源育成的品种在50年代以后的水稻生产上亦占有很高的比例。此外,近代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出一批水稻育种人才,他们成为50年代以后中国水稻育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宋元至近代北方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中国农史》1992,(1):50-58
宋元至近代北方灌溉事业日渐衰落,影响了水稻的种植,传统灌区中稻作面积逐渐减少,但在京畿地区曾陆续兴起过修水利种稻的活动,西北、东北地区水利和稻作也有所发展。本文最后对历史经验作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吴陆弟,1938年生,辽宁沈阳人。1964年,东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农垦北安科研所从事小麦、大豆育种研究和推广工作;1997年退休后被返聘继续从事大豆育种工作,并培养了新一代育种科研人员。在34年的育种实践中,他培育推广小麦、大豆优质新品种14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代江南地区水稻选、育工作,就当时文献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1919年,这一时期,在原有传统技术基础上,认识和经验有所提高。如对稻种要求早熟、高产、抗灾、耐肥、耐瘠、抗倒伏等特性作为选、育良种的标准;在选、育与防杂方面,不但注意到人工选择的一面,而且也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一面,如天时、地利、人事等。因此,这一阶段是在传统经验基础上的发展时期。第二阶段自1919-1949年,这一时期,以引进国外育种新技术和发展推广良种为主,文中又可分为三小段:一是开始试验阶段,二是扩大试验和良种局部推广阶段,三是育种工作近一步开展阶段,抗战以后,由于当局政治腐败,热衷于内战,经济上依赖美援,推广技术机构虽有所增加,但均未做出显著成绩,直至解放后,耕作改制和双季稻推广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豆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引进与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948项目《大豆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引进与创新研究》实施两年多,审定推广了具有外国“血缘”的品种16个,其中“黑农43”、“合丰42”、“辽豆14”等已成为主栽品种。该项目覆盖区大豆平均亩产175公斤,比世界平均单产高出25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60公斤,实现了引进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带动生产的目的、初步建立起我国大豆育种的创新平台和育种体系,为我国大豆品种结构调整和未来几年的更新换代提供了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良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民向来重视良种选育工作。西学东渐以后,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学习外国的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作物良种,揭开了我国作物育种史的新页。我国新的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十九世纪之末,到新中国成立,大约有五、六十年时间。在这五、六十年中,主要力量集中在稻麦棉三种作物上。其他作物如谷子、玉米、大豆、大麦等,虽也育成一些新的品种,但用力比对稻麦棉少得多,成就也不能和稻麦棉相比。叙述这五、六十年间稻麦棉三种作物育种的历史,完全足以说明我国近代作物育种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下面先就稻麦棉三者近代主要品种的育成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特优679是广西博士园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其根系发达、分蘖力强、茎秆粗壮、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2007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开始试种该品种,本文主要介绍了特优679在广西桂南稻作区的种植示范表现示范推广情况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再生稻的栽培有悠久的历史,两晋至南北朝是其创始期;隋唐宋元是其初步发展期;明清是其持续发展期。(二)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仍然把再生稻的栽培作为增产稻谷的有效措施,加以推广。同时将再生稻的生物学和栽培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科研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三)中国近些年来把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作为农业增产的重大措施之一,由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为南方地区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四)中国历史上栽培再生稻的优良传统,正在当代农业增产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日前,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丰产系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育成7个新品种,其中抗4种病害的“东农708”为我国首创抗根结线虫病品种;成本仅相当于国外的1/50,推广与年新增产值高达37.22亿元,使我国番茄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日前,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推进食物系统转型对改善居民膳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安徽、湖南和广西3省区934份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LS-SEM、Ordered Logit等模型探究了智能终端使用对自留口粮农户膳食健康意识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这种意识向健康型食物系统转型实践即绿肥稻作系统采纳行为转化的机理。结果 (1)智能终端使用可以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农户绿肥稻作系统价值认知、口粮健康感知和健康关注程度具有正向强化作用;(2)口粮健康感知与健康关注可分别与绿肥稻作系统价值认知构成链式中介因子,在智能终端使用和采纳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结论 应通过进一步提高智能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率、增加绿肥稻作系统的在线曝光率来推进绿肥稻作系统在中国南方稻区的推广扩散,并注重改善农户的采纳持续性和采纳质量,以改善农村居民膳食健康。  相似文献   

13.
<正>宋凤娟,女,1958年出生,大豆育种专家,曾获得省种子先进工作者、省农牧业厅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科技成果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76年,宋凤娟从牡丹江农校毕业后,到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参加工作,从事大豆品种试验与种子繁育工作。她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在大豆育种和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主持培育建丰1-4号,垦鉴豆6号、11号,北丰14号,垦农14号、16号、18号等系列高产、稳产大豆优良品种,在三江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100万亩,创社会效益2.25亿元,取得直接效益50万元。  相似文献   

14.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9,18(4):102-105
在我国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农业文献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在古代,是传统农书的承继、传播,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近代“西学东渐”时期,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传播,主要是通过翻译外国农业文献、出版农业书刊;而后,随着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等各种事业的开展,近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由此产生、发展,其间各种农业教科书、科研专著、科普书刊等出版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正>接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知,我国"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接收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这是我国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被列为保护试点之后的第二批,也是联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畜牧业大省.辽宁省城市人口比例较大,粮食加工业比较发达,饲料、口粮和工业用粮较多.近3年(2006-2008)全省粮食总产平均1806万吨,不仅实现了粮食总量自给有余,每年还有少量内销或出口.通过推广种植水稻、玉米新品种,采用水稻抛秧、玉米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使水稻、玉米单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我省粮食安全,必须从育种的源头出发,开展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使转基因技术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长丰鲢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采用人工雌核发育、分子标记辅助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四大家鱼中第一个新品种,也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品种之一。一、试验地点2014年,重庆综合试验站按照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年工作要求,在璧山、巴南、合川、潼南等地对700万尾长丰鲢开展对比试验示范,试验示范面积300亩以上,并在在忠县、沙坪坝、万州等地辐射推广。总体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时代,中国的稻作技术曾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后,形势逆转,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强国迅速崛起,转而开始向中国传播先进的稻作技术,且逐渐成为中国引进该类技术的主要源头国。这个转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过程上的曲折性、路径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利益诉求与政策取舍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等特点。从长时段角度看,日本稻作技术在华的持续和大规模传播,根本动力是中国人对现代化事业的追求;同时,其对华技术输出的曲折经历及其经验教训,对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和频繁的当下世界,具有特别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津新乌鲫,曾用名乌龙鲫,是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常规选育和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历经12年育成的我国首个黑体色三倍体鲫鱼新品种。2013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批准全国推广(登记号:GS-02-002-2013)。现已推广到辽宁、天津、河北、北京、山东、重庆、江苏等14  相似文献   

20.
<正>黄金鲫是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8年的试验,育成的鲤鱼和鲫鱼杂交新品种。2007年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批准,在全国推广的淡水鱼类养殖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