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庆顺 《国际经贸探索》2006,22(6):32-35,50
在泛珠三角旅游合作中,香港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旅游业实力和明显的旅游业优势而占有独特的地位.香港不仅可以成为内地旅游业发展的窗口,而且可以成为联接内地与海外旅游业的桥梁,甚至还可以成为内地旅游部门借鉴当今国际旅游业先进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泛珠各省区应善用香港的旅游资源和优势,推动内地旅游业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维忠  李兵 《江苏商论》2012,(3):108-111
依据1998-2010年的省际数据,利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旅游业和林业互动发展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旅游收入和林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协整关系,旅游业和林业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发展效应。在全国层面,林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效应大于旅游业促进林业发展的效应;在省级层面,河北等21个地区林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效应大于旅游业促进林业发展的效应,北京等8个地区旅游业促进林业发展的效应大于林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效应,海南和新疆2个地区旅游业和林业之间实现了较为对等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计量分析法从省域空间层次对中国旅游业是否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检验并剖析了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旅游业对于目的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效应.一方面,旅游业的繁荣会提升目的地价格水平,并通过资本转移“挤出”制造业投资抑制经济增长,带来“荷兰病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促进目的地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并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受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的影响,旅游业的正反馈作用并未得以发挥出来,使得旅游业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的增长作用表现为“诅咒”而不是“福音”.克服旅游业发展的“去工业化”效应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旅游业繁荣之时,有意识地将发展旅游所积累的财富用于培育竞争性工业.  相似文献   

4.
赵磊  张晨 《财贸经济》2018,(5):130-145
基于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引入发展经济学的FGT贫困指数,分别从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方面对西部地区贫困水平进行了测度分解.然后基于1999-2014年中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作为门槛变量,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减缓农村贫困中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当发展水平较低时,旅游业可以显著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但当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跨越门槛值之后,上述贫困减缓效应则不再显著,并且还存在加剧农村贫困强度的潜在倾向.(2)当人均实际GDP低于第一门槛值时,旅游业并未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当人均实际GDP跨越门槛值之后,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广度和深度的边际效应呈相反变化;而当人均实际GDP处于门槛值8717元前后区制时,旅游业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影响效应由负转正.(3)以人均GDP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旅游业减缓农村贫困广度、深度和强度具有正向非单调性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为举世闻名的“东方之珠”,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成为香港外汇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本文介绍了香港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其成功的因素,认为九七后香港旅游业将极大地吸引内地与海外游客,并随着与内地旅游业合作的加强,仍将保持兴旺发达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基于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和就业效应,对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旅游业收入效应比较明显,但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旅游业创汇总额和增长率较为平稳,相比同期出口创汇发展滞后;旅游业就业效应释放明显。并提出了扩大乌鲁木齐市整体经济规模,提升地区旅游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发凸显,其地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在对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以北京市的相关数据为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针对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以阐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青海省为例,科学、系统地评价旅游经济效应,采用了定量化的方法,较为系统、深入的对青海旅游业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青海省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路光耀 《商业时代》2015,(4):129-130
滨海旅游业的区域经济效应分为正的经济效应和负的经济效应,本文在已成型的经济效应分析方法上,综合利用我国沿海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滨海旅游业的区域经济正效应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内地经济参数的变动,形成影响澳门经济运行轨迹的一系列变量。中国内地自2005年7月开始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币升值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引发了澳门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基于此,文章以人民币汇率变动参数作为切入点,从澳门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博彩旅游业、建筑地产业、金融业、出口加工业)的角度,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分别就人民币升值对澳门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影响效应进行模型拟合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对澳门经济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旅游业是巴东县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产业,由于它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对经济的推动是一种乘数效应,从而给旅游地区带来一种纯经济剩余,有”无烟工业”、“火车头产业”的美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一本万利.(一)从巴东县开办旅游业来看,至1995年底,全县旅游业累计接待内外宾30万人次,其中外宾6万人次,直接收入2200万元,创外汇80万美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开发出了新的市场业态.乡村旅游便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文章阐述了产业融合的内涵,结合农业与旅游业,归纳了产业融合的类型,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趋势,融合模式和融合效应,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提供思路、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自2014年9月"占中"事件以来赴港游客人次数骤跌,增速变缓,旅游业进入衰败期。一方面,社会事件,美元升值,严苛的奶粉购买法令造成旅游业危机。另一方面,国民出境游成本降低,国民消费结构变化及消费行为模式转变,内地免税城市设立以及中央逐步调低进口关税。因此,为了恢复香港旅游业应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形象,进一步放宽对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旅游的签证制度,创新旅游购物模式,加强粤港之间互动合作并展开互联网销售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发的经济效应备受关注,文章基于尺度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微观尺度下的民众效应从旅游发展的收入增加效应、旅游收入差异与收敛效应两个方面展开述评,中观尺度下的区域效应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区域旅游发展经济拉动效应两个方向进行述评,宏观尺度下的国家效应从国家旅游业增加值核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检验两个角度进行述评,最后从构建完善的旅游数据收集与统计体系、科学规范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过程、创新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完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李凌 《中国市场》2011,(52):109-1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释放了巨大的旅游效益,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世博效应也为杭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多角度的启迪和借鉴。把握世博契机,拓展世博效应,谋划好世博后的发展策略,关系到杭州的城市转型和未来发展方向,意义深远。本文从世博会的背景及世博效应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世博效应给杭州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在世博后续效应背景下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产业集聚作为旅游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空间组织形态,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复杂的影响机制.近年来,此领域逐渐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传统的产业外部性理论主要适用于产业间的空间作用关系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却鲜有研究深入到单一产业内部来探究细分行业间的外部性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一般性的产业外部性分析方法,在旅游产业内部,探究外部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多样化的旅游业发展环境显著促进旅游业发展,支持了Jacobs外部性,但拒绝了MAR外部性与Porter外部性假设;旅游专业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在与旅游多样化和旅游市场潜能等因素相互配合作用下,旅游专业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转变为正向促进效应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外,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构建了旅游市场潜能变量,研究发现,其可以强化旅游专业化与旅游多样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赵萍 《现代商业》2014,(33):123-124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的重要工具。文章以近十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深层次分析沈阳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和感应度、影响度等产业波及效应,从而明确旅游业对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推动沈阳旅游业发展的提供一定的经济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分析工具,对江西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旅游业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97~2010年中国内地各省(地级市)与香港贸易量数据,在引力模型和Nicolas Peridy(2005)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在模型的各种设定下,中国加入WTO对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创造为31.2%~32.1%,CEPA签署产生的贸易创造为16.8%~19.1%,实证结果表明CEPA的签署对内地和香港经济产生了正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仍然存在限制效应发挥的贸易障碍,要扩大CEPA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两地的经贸合作走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期,服务贸易对香港与内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实证角度出发,论文借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分析了香港与内地不同服务部分的出口竞争优势,表明香港与内地在服务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而运用巴拉萨模型,发现CEPA实施后虽然香港与内地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但仅存在服务贸易的总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维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