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建设呢,我结合安远县的实践和探索,谈点认识和思考。一、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富民的路子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围绕加快农村发展这一主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实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安远县按照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思路,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2.
火照文 《发展》2010,(10):75-7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3.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所在,反映执政党执政的性质,决定着执政党执政的方式和效果,是执政党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党执政62年来,随着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梳理和总结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的过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党的执政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理论的七个基本范畴之一,在党的执政理论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两个基本层面之一,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居于核心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对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执政机制是党的拙政能力建设的制度之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完善党的拙政机制指明了具体方向,就是要使党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而又是有所区分、各有侧重的。坚持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机制的总体方向。坚持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实质要件,也是完善党的执政机制的核心。坚持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形式要件,也是民主执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增强执政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总结我们党执政历程的六条经验和构思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框架时,两次提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个方面。这一概括表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是我们党已经实践的宝贵经验,又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刘椿 《理论观察》2005,(3):8-10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个核心问题。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体现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55 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时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党科学执政理念的根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科学执政理念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陈凤姣 《宁波经济》2005,(1):8-10,28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息息相关,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连。统一战线具有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特有优势,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丰富党的执政资源、优化党的执政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宏英 《发展》2004,(12):45-46
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我国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党所处的地位、所肩负的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针对当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党员干部执政意识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为民服务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基层治理模式由“干部治”向“民主治”转变、党组织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等五个方面,着力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执政资源建设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开发、拓展、转换党的执政资源,使党的执政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巩固现有优质执政资源,最大限度开发、拓展新的执政资源,是我们党必须认真对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苏振祥 《发展》2005,(1):9-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党适应新时期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完成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执政基础最为重要.基础越牢,执政根基就越扎实,执政的地位就越稳固,执政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14.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对党走过的执政之路进行探究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90年来党的执政涵盖了局部执政、全面执政两种形态,历经了执掌瑞金红色政权、执掌陕甘宁边区政权、执掌新中国政权三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其中,党执掌新中国政权62年来的全面执政又经历了延续革命党思维的全面执政、坚持执政党思维的全面执政两个阶段.从党的执政演进的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提炼出若干重要启示,以指导今后党的执政实践.  相似文献   

15.
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谷 《发展》2009,(7):43-44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5,(11):141-14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正确抉择。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七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历史经验、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临洮县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小康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基层党政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干部求真务实开展工作、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阐明了执政使命;深化了党的执政宗旨,回答了为谁执政;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注解了为何执政;阐释了党的执政方略,论述了怎样执政.中国梦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中国梦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政治理念,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9.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加紧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因此,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