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余梅秀 《中国外资》2011,(8):59+61-59,61
本文通过对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行探究,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在促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发挥投资结构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行探究,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在促进投资结构的调整、发挥投资结构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府对教育供给的水平将极大的影响到一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以致影响一国未来经济水平。在财政分权改革的背景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构建教育供给、财政分权、公共投资指标,研究财政分权对教育供给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实证证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具有直接正向作用,但地方政府的过度公共投资和县级政府的财政困境对分权效应有抑制作用,导致财政分权间接地降低了教育供给。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投资支出结构现状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投资支出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支出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达到合理分配投资支出结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财政投资评审作为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金人庆部长在2006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调整和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结构,要充分发投资评审机构等的作用,促进项目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这对我国的财政投资评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必须充分认识到财政投资评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切实采取措施完善之,履行好财政部门对财政性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界定了财政教育支出的概念及内涵,着重从支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弱质产业,经营风险大;农产品在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性;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投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财政投资农业的总量不足;财政重视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忽略了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无约束性,挪用挤占现象严重;政府对农业投资存在明显随意性.政策取向应是:加大政府农业投资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的增长;改进财政支农方式,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快农村费改税的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财政支农投资的职能范围.  相似文献   

8.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研究,旨在解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中的投资目标定位、投资流向与项目结构、投资组织与管理构思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三个层面上构思和选择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模式,以飨各位同仁…… 1:财政支农投资的目标模式 根据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与经验,在财政支农投资目标模式设计与选择时,考虑的侧重点不在于政府投资数量增长和支农项目、支持范围扩张等方面,而  相似文献   

9.
教育收益的受益主体是受教育者和社会。学费,体现了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成本分担,政府投资,体现了作为教育社会受益主体代表——政府的公共责任。从地域上考察,教育收益具有天然的区域性和外溢性特点,在受益一能力一责任一权利对等的原则下,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科学合理的划分教育财政责任,是教育财政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存在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越位又缺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缺失又过度的双重矛盾与困惑。重构、明晰政府间高等教育责任,改革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财政教育投资的总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时期。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知识经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就是教育,然而教育的发展需要财政经费的不断投入,这就注定了教育和财政的密切关系。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政府已不再是教育投入的唯一买单者,但是在我国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框架逐步过渡的过程中,财政无疑仍然要对教育承担必要的责任,这不但是由政府财政本身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教育的功效和责任所决定的。本文力图在公共财政的大框架下,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的教育投资总体状况做出分析,希望能够对财政教育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景光正  盛斌 《金融研究》2021,491(5):59-77
随着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重构的关键时期,金融结构对于一国外资进入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采用65个国家2003—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探讨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外资进入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均有助于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但发达国家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发展中国家,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2)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发现,技术创新引致和国家风险管控是金融结构影响外资进入方式选择的重要渠道。其中,金融结构的国家风险渠道机制,主要通过降低经济金融风险来实现。(3)此外,引入国家营商环境指数发现,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能间接调节金融市场对外资进入结构优化的提升作用。本文研究为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进而实现引资结构优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Does it matter for domestic investment whether a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is bank-based or stock-market based? This paper posits that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ffects domestic investment notably by alleviat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llowing firm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demand for output. The key result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no independent effect on investment, in the sense that it does not enhance the response of investment to changes in output, while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kes investment more responsive to output growth. Consequently, rather than promoting a particular type of financial structure, countries should implement policies that reduce transactions costs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force creditor and investor rights. This will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banks and stock markets, which will stimulate domestic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3.
凯恩斯之后,西方投资理论发展为基于投资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这是因为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仅仅属于短期稳定投资模型,将其发展为长期动态模型符合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本文将按照理论发展的线索,首先阐述基于投资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然后分析投资要素结构优化模型,最后阐释西方经济学家在投资要素贡献率的量化分析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untries are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merging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How has foreign investment already transformed these countries’ economic sectors and how will it affect the national economies in terms of capitalization across economic sectors in the near future? Our prime consideration is portfolio investment impact on the dynamics of respective countries’ capitalization structure in terms of sectorial investment distribu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rests o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 (neural network method), which is targeted to grasp non-linear dynamics of heterogeneous foreign investment impact on national capitaliz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5.
CalPERS基金运作机制及对我国企业年金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美国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的运作机制,包括治理横式、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投资组台构成等,分析了CalPERS的改革动向及其含义,提出了强化我国企业年金理事会职责,改革企业年金理事会成员构成、引入外部独立理事、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投资组合多样化等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on investment in self-protection. We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e information and investment in self-protection is ambiguous in general. If absolute risk aversion is constant, then investment in self-protection always decreases with a better information structure. We show that if we interpre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s requiring more self-protection today, it is difficult to accept it on the grounds of efficiency, except for a particular subset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的现实发展及特点的基础上,分别研究和探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模式选择、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15—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考量数字化转型、资本结构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对国有企业和过度投资企业的作用更明显,且企业非债务税盾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状态下作用效果相反。鉴于此,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做好目标资本结构测算模型设计,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提升行业投资效率,提高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宋科  徐蕾  李振  王芳 《金融研究》2022,500(2):61-79
当前在我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银行能否通过ESG投资促进流动性创造,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3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ESG投资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并将其置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条件下予以讨论。研究发现:第一,ESG投资整体上促进流动性创造,表现为对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表外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从ESG投资结构看,环境保护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均抑制流动性创造,而公司治理投资则促进流动性创造。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性银行和资本短缺银行的ESG投资对流动性创造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第二,中介机制分析发现,ESG投资主要通过“盈利”和“风险”渠道促进流动性创造。第三,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期,ESG投资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从ESG投资分项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增强环境保护投资和社会责任投资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以及公司治理投资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为充分发挥ESG投资作用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zes a firm's dynamic decisions: i) whether to issue a callable or non-callable bond; ii) when to call the callable bond; and iii) whether to refund it when it is called. We argue that a firm uses a callable bond to reduce the risk-shifting problem in case its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become poor. Our empirical findings support this argument. We find that a firm facing poorer futu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s more likely to issue a callable bond than a firm facing bette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addition, a firm with a higher leverage ratio and higher investment risk is more likely to issue a callable bond. Finally, after a callable bond is issued, a firm with a poor performance and a low investment activity tends to call back a bond without refunding; a firm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highest investment activity tends to call back a bond and refund its call; and a firm with mediocre performance and investment activity tends to not call its bo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