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振亚 《宁波经济》2005,(12):20-21
积极推进的宁波金融国际化建设 宁波是中国金融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继1993年宁波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办事机构——标准渣打银行代表处成立以来,我市在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方面处于浙江前列。到2005年6月末,全市共有宁波国际银行、协和银行等2家外资银行,占全国法人外资银行总数的14.3%;在甬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及其贷款在宁波外汇资产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3.18%.  相似文献   

2.
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率为24.6%,比上年末下降近1.6个百分点。受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行情波动的影响,城镇居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居民储蓄存款比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储蓄存款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由2006年末的74.1%降为69.1%;而居民股票市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总体上升,由2006年末的8.1%上升到14.2%,但比三季度末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一、滨海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 截至2005年末,滨海新区共有银行类分支机构55家,证券类金融机构4家,保险类金融机构7家,其中包括2家外资银行机构,各类金融机构网点共415个,金融从业人员5418人。同时,滨海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6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21.4亿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广东省加工贸易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1至8月,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24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7.2%,占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2.8%,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18亿美元,增长19.8%,占广东出口总额的65.8%;进口978.8亿美元,增长13.3%,占广东进口总额的58.8%。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5—2012年广东省财政收入与广东金融贷款余额的时间序列,运用计量经济学VAR矢量自回归模型对广东省财政收入与地方贷款余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广东省财政收入与地方贷款余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广东省财政收入增加0.3033个百分点。并且广东省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广东金融企业贷款余额的格兰杰原因,而贷款余额的增加却不是财政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广东省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地方金融机构贷款的低效率使其无法有效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最后针对实证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本外币总余额为27516.2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6月末22.3%的增速,足足低了7。1个百分点,也低于2002年以来历年同期。浙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滑始于去年下半年,显然是受到了从紧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斌 《西部论丛》2009,(2):81-81
2008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终于在年内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出现大幅反弹,17.82%的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11月末高3.02个百分点,也是年内第二个高点,仅次于5月份的18.07%。但是,如果仔细剖析贷款结构,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二者加起来占新增信贷额的比重超过60%。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率为25.6%,比去年底上升1.1个百分点。受股市和房地产行情低迷的影响,居民储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居民储蓄存款比率出现上升态势,储蓄存款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由2007年末的69.1%上升为73.4%;而居民股票市值在金融资产中比重显著下降,由2007年末的14.2%降至8.9%。  相似文献   

9.
朱旌 《沪港经济》2005,(6):63-64
“狼”真的来了!今年2月底,首笔外资银行人民币银团贷款在上海诞生;截至2004年末,上海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资产总量仅占本外币资产总量的24.2%:经过8年奋战,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中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民间金融也有称地下金融、非正式金融、体外循环金融、灰色金融、场外金融、隐形金融、非公金融等。根据2004年12月由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进行的首次实地调查显示,到2003年年末地下金融的规模在7400亿元至8300亿元之间,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近30%。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定点观察站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户户均借款来源中,来自银行及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6%,而来自私人的贷款则占71%。根据花旗银行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在2004年5月到10月期间大陆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而这些资金都用于自己投资或民间融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