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各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比较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几次大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农业生产水平下降或徘徊的影响。因此,科学地、合理地对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进行评价与比较,对于国家科学地制定地区农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模型的选择 地区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发展水平的比较评价,旨在通过选择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综合反映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规模、效益的状况以及各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一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技术进步就是指这种关系的正向变化。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表现为用同样多的农业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只需要投入比以前更少的农业资源。广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把除了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来解释生产函数变动的其它任何导致农产品数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都统称为农业技术进步,它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印自然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诸如制度、社会文化等与农业经济管理有关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资源转移和替代的经济效果评价是从经济角度,用经济效果指标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农业生产资源的转移和替代进行比较,分析和选优。资源转移和替代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现象,对这两种现象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是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工作。 资源转移的经济效果评价 农业生产资源依据其用途的专兼程度,可分为专用资源和兼用资源。专用资源仅专用于某一生产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农业规模经济的技术经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规模扩大后,由于节约成本、增加产出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在生产规模逐浙扩大过程中形成的。规模经营是取得规模经济的必要手段。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充分地、经济合理地利用拥有的生产资源,最佳地完成生产经营目标的规模,就是适度经营规模。当前,我国应走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道路:土地适当集中,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资金、技术投入规模,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农业的各部门和各种生产门类,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式。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宏观效益提高的同时,微观效益也不断提高;达到低投入、高效益、持续稳定增产。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使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破坏农业自然资源,浪费社会经济资源,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论集约型农业的主导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约型农业是相对于粗放型农业而言的 ,它是指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的方式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高密度地投入资金和技术 ,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及总要素生产率。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技含量的高低。因此 ,探讨集约型农业的主导技术 ,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高度统一 ,保持农业持续发展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性措施。一、决定集约型农业主导技术的基本因素  主导技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打破原有技术体系的平衡 ,从而引起其…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指出:“我们很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我国的农业区域规划搞好。从总体上研究各个地区的特点、作物配置的最佳方案和所应采取的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真正做到地尽其利,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万里同志也指出;“搞好农业区划,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不抓这个不行。不查清资源,不搞农业区划,我们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制订农业规划,就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持续农业作为一种长远的农业发展战略,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将适度的能源与物质投入和适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均衡的增长,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并把经济上提高效益同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协调起来,保证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如能充分地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既在农业领域全面的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业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平度市把科技信息市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砝码,通过发展科技信息市场,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虹 《农业经济》1999,(3):38-38
为在2010年实现我国农民收人,农村经济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一新台阶,发展知识型农业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知识型农业实质是将知识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改造和完善生产工具、扩大和扩展劳动对象中,极大地优化和扩张生产力系统的功能,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知识型农业,努力利用农业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生产力发展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越,农业生产实现跨越式的发展。1、提高全社会发展知识型农业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宋柏鸽 《山西农经》2023,(18):63-65
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深入讨论了如何利用农业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在追加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识。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地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技术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技术。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是由农业技术的生产(研制、创新)、推广和采用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计划经济时期,技术进步的各个环节是由政…  相似文献   

14.
黄倩 《农业经济》2016,(4):96-98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生态理念淡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化面临的困境,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为总体评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五类十七项指标,除运用一般方法外提出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进行评估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景。提出五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是各种农业技术为实现一定生产目标,按照内在规律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技术系统。各技术因素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可以发挥出单项技术所没有的整体效应。组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主导技术决定论,生产要素替代选择论,发展目标约束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农业的落后归根到底是农业技术的停滞。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投入要素的改造,打破要素的传统循环,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有效合理地进行组合,从而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极大提高。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采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投入要素的质...  相似文献   

18.
朱琳  肖红 《农业经济》1998,(7):43-43
农业技术资产评估势在必行朱琳肖红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逐步实现,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取之不谒的重要经济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科学、公正、合理、合法地评估技术资产的价值,已成为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技...  相似文献   

19.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的第一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它要求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资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进行系统地综合地调查讲究,以便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制定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综合农业区划。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技术变迁的动力一是需求诱导,二是供给推动。经济体制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方向择定机制的差异。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社会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层次性及农村资源结构的动态性,决定了农业技术变迁的多向化。90年代,我国农业技术长入经济应选择以科研资源的双重配置机制、技术成果的二元转化机制和主动进入机制为内涵的二元复合驱动主动长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