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党颖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238-239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与诈骗手段相比较,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所以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党颖 《中国商办工业》2008,20(3):238-239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与诈骗手段相比较,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所以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杨艳霞  胡建媛 《消费导刊》2012,(3):149-151,161
在民间金融领域,合法借贷与集资诈骗的界定一直是难题。对于集资诈骗罪的认定,要认真分析“诈骗方法”、“集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内涵,从根本上把握其类型。在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上,可以考虑采用司法推定的方法。非法占有目的也可能表现为间接故意。用后期的集资款本金偿付前期的集资款本金和利息是集资诈骗者诈骗得逞的重要原因。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应当将这一方法单独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4.
邹淇曲 《商》2013,(1):177-177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5.
金融诈欺犯罪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举证难的问题,其保护法益应限于金融资金安全,因此"欺骗"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入罪评价标准,金融诈欺犯罪应以损失结果的发生为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6.
陈昌松 《商》2012,(19):147-148
吴英一审以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法学界,尤其是刑法学者,主要从本案的定罪量刑两方面提出了诸多质疑:一是吴英的行为是否构成集资诈骗罪。二是吴英该不该判处死刑。笔者从集资诈骗罪的三个成立条件论证吴英的行为不构成集资诈骗罪,并认为吴英不应该被判处死刑。此外,通过对吴英案的分析,发现司法实践中认定集资诈骗罪的难点在于对"非法占有目的"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并对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和"社会公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甜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34-235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诉讼欺诈行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手法。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为手段,提出虚假或伪造证据,欺骗法院,通过法院的错误判决骗取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现在诉讼欺诈现象越来越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日益突出。对于诉讼欺诈行为能否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以何罪处罚,已成为当前刑事司法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英凯  李大为 《现代商业》2007,(29):272-272
盗窃罪是一种刑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所谓盗窃,一般是指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使用盗窃则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危害形式,即这种行为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是以游乐、刺激等目的暂时占有他人财物,日后返还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轻于普通盗窃罪,它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侵犯财产类犯罪大多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此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何准确认定是否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主观目的,对于正确把握和处理侵犯财产类犯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对刑法本意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准确认识,就显得颇为重要,对此笔者将结合相关规定就此作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盗窃罪是一种刑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所谓盗窃,一般是指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已有的行为.使用盗窃则是一种在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危害形式,即这种行为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是以游乐、刺激等目的暂时占有他人财物,日后返还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轻于普通盗窃罪,它可能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刑法对金融贷款领域的介入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刑法修正案(六)>增加了"骗用贷款罪"这一新罪名,明确将骗用贷款的行为纳入到刑法调整的范围之中,从而平息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贷款诈骗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要件的争议.但是,这种立法救济司法的权宜之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贷款诈骗罪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取消贷款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目的要件,且与骗用贷款罪的罪状合并,行为人在主观上只需具有骗取贷款的直接故意即可.  相似文献   

13.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刑法中可以分为法定型和非法定刑目的犯、占有型和占用型目的犯。合同诈骗罪属于法定型目的犯、占有型目的犯。刑法和司法解释对取得型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为实务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发展深入之际,经济犯罪非常突出。本文作者试图从保险诈骗的主观方面着手,以保险诈骗罪的主观要素“非法占有为目的”为论述中心,从而主张认定保险诈骗罪必须坚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主观方面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5.
执法卡片     
以部分履行骗取对方全部履行的合同欺诈行为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合同欺诈行为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违约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区别:1.主观目的不同。合同欺诈是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骗活动,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合同违约则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来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其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合同欺诈与合同违约的本质区别。2.未履行合同的原…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发展深入之际,经济犯罪非常突出.本文作者试图从保险诈骗的主观方面着手,以保险诈骗罪的主观要素"非法占有为目的"为论述中心,从而主张认定保险诈骗罪必须坚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主观方面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7.
敖刚  陈章新 《商场现代化》2005,(12Z):359-359
在市场经济发展深入之际,经济犯罪非常突出,本文作者试图从保险诈骗的主观方面着手,以保险诈骗罪的主观要素“非法占有为目的”为论述中心,从而主张认定保险诈骗罪必颁坚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为主观方面的越备要素。  相似文献   

18.
孟宇  梁博  倪泽中 《商》2014,(39):229-229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了将代他人保管之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遗失物非法占有拒不交出退还的构成侵占罪,在司法实务当中关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界定一致是困扰法院判决的疑难问题,故本文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入手对侵占罪进行了深入讨论,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贷款诈骗罪定性上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致富天地》2006,(7):7-7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