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必须充分估计各种复杂情况,周密制定具体应对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将作为约索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决定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着我国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以及对建设“两型社会”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决心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受到影响,其中外向型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己连续制定应对措施,采取了有力的行动,以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那么,一个具体的企业,是如何认识危机,如何应对危机的?又是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针的?2009年初,北京的一个企业家为自己的企业做出了“逆市而动”的若干项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4.
于淼宇 《河北企业》2023,(5):157-159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凸显,人口基数的扩大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污染,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我国在2020年于联合国大会上郑重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又于2021年将“双碳”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上开始形成以“双碳”目标为核心的“双碳”经济模式,表明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我国在法律上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没有综合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也未形成十分完备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双碳”经济的发展。以“双碳”经济的运行为背景,结合国内现行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以及国际间制定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文件,为我国提供相应的法律对策,减少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鸣 《中外管理》2010,(2):90-92
哥本哈根的遗憾 2009年12月,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组团”到哥本哈根,举行“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发表“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除企业家团体外,几十名青年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在会议现场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做宣传。这些年轻人非常活跃,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赵伟 《中外管理》2011,(1):22-22
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又一次挑战了国人的底线,CPI涨幅达到5.1%,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通胀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压力?我们的政策能否应对高企的CPI?2011年中国政府将奉行怎样的货币政策?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首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其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五年规划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8日晚,“愿景与行动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首个赴气候变化蜂会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在论坛上代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国房地产商策略联盟和中国企业家哥本哈根代表团的二百余名中国企业家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承诺——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为何“短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管理顾问,你接触很多企业家。你认为中外企业家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 宋新宇(以下简称宋):中国企业家相对“短命”,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如果赢得了一个西方企业家的信任,几乎可以终生为其咨询、服务;而中国的企业家则有的升迁,有的消失,极少有人十年如一日、做职业的“企业家”,自然也无法成为管理顾问的“老客户”。 记:根本原因何在? 宋: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短命。德国一项对500家优秀中小企业的调查分析指出:这些被称为“隐藏的冠军”的德国企业平均年龄为 67…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下,2010“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出炉,拉开了中国政府“碳计划”的第一步,引领走向绿色低碳经济,需要一种社会经济机制的变革,包括税制的改革。碳税,正从遥远的设想走进现实。谁要交税?怎么交?征多少?对企业,老百姓,政府有何影响7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本文从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是“强者”也是“弱者”,过去几年中,在接二连三的企业危机事件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企业家危机.中国企业家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企业家的崩溃?是外部环境的驱使,还是企业家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家》:您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企业重庆”的概念。请问在打造“企业重庆”上,您有哪些具体想法?  相似文献   

13.
引言
  根据2009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宣布中国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的15%”2009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公布了中国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为研究背景,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晓真 《上海质量》2010,(11):25-25
“标准化是促进可再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推行节能减排的有效抓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李忠海在沪出席11月22日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低碳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时指出。据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央决定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等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予以实施。同时,我国将在节能减排主要政策措施上,强化目标责任,加大对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问责力度。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的召开.恰逢中国“十一五”刚刚结束。在过去的5年当中,中国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减少环境污染、应对资源紧缺和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深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丝毫没有放松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5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名。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不仅为自身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质量盘点     
欣然 《上海质量》2012,(1):72-74
新闻:欧盟推出航空“限碳” 2012年1月1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欧盟航空,限碳’,划算还是不划算?”的分析文章。简编如下: 经过5年的准备,欧盟最终如期向全世界航空业挥出减排“大棒”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全球4000多家航空公司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 虽说欧盟此项政策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考虑.但也难以掩饰其受政治、经济利益驱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首席财务官(CFO)在首要处理的工作事项中.高度重视自身应对法规和政策变化的能力.并对全球经济前景存有一定程度的质疑。自2c102年以来,中国每年的GDP增速一直在8%以上。然而,在2012年,中国政府将本国的GDP目标下调至7.5%。  相似文献   

18.
《辽宁经济统计》2010,(3):29-29
《中国经济信息报》3月10日刊载熊剑锋文章。据文章介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三部委在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上透露,“十一五”规划前四年,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4.38%。  相似文献   

19.
《科技与企业》2011,(8):8-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发表演讲说,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根本靠科技。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们持续增加科技投入,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近1OOO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我们力争把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1.75%提高到2.2%。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个阶层的形象怎样被人们提起?再过20年.这个阶层又会以怎样的形象被人记住?“中国企业家》梳理了20年来这个阶层的变化,这里记录的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变化。我们观察到,中国企业家阶层在20年里从社会的底层迅速崛起.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生活内涵由简单变得复杂.生活品味由粗糙变得精细.他们由“农民企业家”变成了活跃于国际商场的大商人。他们成为社会新思潮的引领者.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