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在充盈我国艺术宝库的同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艺术享受和娱乐的乐趣。民族声乐是中国独有的演唱方式,从广义角度而言包括戏曲、民歌和曲艺等,因此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唱腔艺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以其紧密的联系性为彼此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文章以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之间的异同和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二者的有机融合为研究基础,重点就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薛海勇 《魅力中国》2011,(11):251-251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赵珺 《魅力中国》2013,(34):57-57
什么是民族唱法?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族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吃法。那么,什么叫美声唱法呢?美声唱法,也叫“西洋歌剧唱法”,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它要求演唱要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等,其演唱华丽、灵活、圆润、富有光彩,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民族风俗的滋养,当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艺术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其在语言的运用和发声上就有着一定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5.
孙立杰 《理论观察》2009,(3):149-150
声乐艺术通常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我国北方农村还有广大农民非常喜爱的“二人转”唱法。民族唱法、二人转唱法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已成为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跃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说,声乐所包含的演唱形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俊涛 《魅力中国》2014,(24):100-100
我国的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花朵,是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瑰宝。地方戏曲剧种很多,而又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其风格特色的体现,主要是在戏曲音乐上。也就是说,只要一听演员唱腔或音乐声响,就能知到这个戏曲属于那个地区,那个民族。因为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地区的韵律习惯。如江南水乡的低吟浅唱,西北黄土高原的激昂高亢,京津一带的京腔京韵,中原沃土的铿锵豪放……风格各有不同。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演员的演唱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声乐唱腔艺术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风格与技巧,是中国唱腔艺术的延流与新发展,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声乐艺术.民族唱法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适合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民歌和创造歌曲.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作品,梳理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总结演唱新方法咬字行腔规律、风格韵味和民族特点,力图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及艺术表现,旨在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常毅敏 《魅力中国》2014,(27):81-81
现代民族声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创作手段和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豫歌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小香玉演唱的《河南人》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为豫歌增色不少。通过对豫歌《河南人》的音乐艺术特征、演唱技巧和艺术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歌曲的特点提出恰当的处理方法,试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表演者或声乐爱好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钟啸隆 《魅力中国》2014,(21):77-77
(一)民族唱法的概念 说道民族唱法,我们得首先了解什么是民族声乐。民族声乐中的“民族”一词乃传自日本,而在此之前,我国称之为“中乐”或“国乐”,但为了把我国的歌唱艺术与国外尤其是西方歌唱艺术区分开来,便采用了“民族”一词,既将我国内地本土的声乐艺术称之为“民族声乐”,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内所有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2.
张友发 《魅力中国》2014,(1):118-118
声乐艺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有正确的指导灵活的技巧方法。在声乐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情感体验和感受,要“用心去唱”。我国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洋欧美唱法的精华,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同时,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声乐技巧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这些努力,使声乐艺术的演唱更加丰富,风格更为多样,更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3.
陶晶 《魅力中国》2013,(10):87-87
民族声乐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继承、借鉴、吸收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丰厚的理论文献、科学的训练方法、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民族声乐艺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声乐艺术一样,最初都是在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宗教,爱情,教育等方面产生的,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语言方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风格特点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诠释和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4,(1):102-102
豫剧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大剧种之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以“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在豫剧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伦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汉语言发音的基础之上,结合众多演唱技巧所形成的演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的风格和技巧,使得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将其运用到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我国分布最广,观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门类。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境内,在不同的地域共分布着300多个戏曲剧种,不同剧种的主要区别一是在于他的唱腔音乐不同,二是各剧种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音响、音色效果:而这种独特的音色、音响效果就源于这些不同剧种中担负乐队伴奏的主奏乐器。  相似文献   

17.
薛娟 《魅力中国》2010,(11):107-107
戏曲的表演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流程,不同时期的戏曲有不同的表演。在不断地发展衍变中,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显示出各不相同的历史形态。戏曲现代化,关系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兴旺,是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观众非常关心的课题。戏曲的现代化,首先是从内容上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这方面许多前辈作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它在成功和失败之中不断地前进。实践证明,戏曲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不但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友发 《魅力中国》2014,(12):97-97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的结果。在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和各方面大力的关注、研究与推广,民族声乐已经成为我国一门独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学科,成为东方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9.
王淑芳 《魅力中国》2010,(17):225-225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它把多种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程式体现出来。“唱、念、做、打”就是戏曲表演的概括统称。在戏曲表演中。“唱”。嗓音宏亮,唱腔委婉动听。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夺人耳目。“念”即念白,指用艺术手法处理过的舞台语言,富于节奏感,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而最富于表现力的是它的“做”。即做功,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动作,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以及成套的独舞、群舞乃至运用翎子、帽翅、水袖、马鞭等物质材料创造的身段等,而且“做功”表演最能配合“唱腔”表演来达到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的。  相似文献   

20.
一、太康道情的起源 道情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乐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豫东曾流传“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 道情戏为戏曲剧种,指流布于民间的说唱道情,在不同地区与当地戏曲艺术相结合,进而发展形成了各地的戏曲道情。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太康道情是河南地方戏中一个稀有剧种,是由民间说唱艺术--道情(渔鼓)、鼓儿词、颖歌柳(又叫莺歌柳),吸收了越调、梆子戏的长处互相融合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