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因此,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培育出大量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但是,传统金融工具(如信贷)和传统资本市场(如主板市场)来为之提供资金支持不具有现实性。国际经验表明.只有适应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创新传统金融制度,建立起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金融基础,创新型国家才可能最终建成。  相似文献   

2.
浅谈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灯午 《发展》2006,(11):113-114
一、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在科技创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实充分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能充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在自主创新所涵盖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高校都能够大有作为。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法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创新历史、经验及教训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法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及历史;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法国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其缺陷;最后阐述对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在我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中长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既是实现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完成中长期科技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我国科技界在谈企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界在谈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能力,我们的报纸上出现最多的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说明举国上下都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大家所谈的创新的语言和语境是不一样的,对创新这个名词来说,企业家的语言环境、经济学家的语言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语言环境,都不完全一样。英文的创新和中文的创新的含义也很不一样。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一下对于创新的理解以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解,这对我们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做创新型国家成为各国的追求目标。现在,全世界公认已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7.
杜树旗 《发展》2012,(9):1-1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科技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意见》精神,是甘肃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方东华 《宁波通讯》2012,(10):60-60
自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口标后,国内超过200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标。宁波是全国较早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奋斗目标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就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六年来,宁波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核心、服务创新为保障,坚持理念、体制、科技、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际竞争胜败的主导性因素。然而,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什么呢?我们研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仅仅是度量国家创新能力的短期性关键因素之一,而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才是长期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更重要的要素。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创新体制,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  相似文献   

10.
《首都经济》2012,(11):3-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意在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报告》中首次提出“创新型国家”战略,它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也明确了中国科技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科技产业化的促进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把孵化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为了进一步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实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绩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唯一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家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当代世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要深化社会转型时期的综合改革,营造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主创新中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入。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发展,中国科技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唐山经济》2007,(6):24-26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杠杆的税收,也越来越多受到重视。实践证明,科学制定、恰当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过程中,税收必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新区》2013,(10):42-50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胜利召开,国家高新区在系统地总结20年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战略部署,继续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重点抓手,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发展道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逐渐成为同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一、国家高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产业》2008,(3):82-85
创新是科技的灵魂。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郑州高新区围绕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致力于营造创新环境,构筑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农业科技创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却存在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整体创新水平不高、农业研发资金供给不足、科技创新效率低下等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建荣  高尚荣 《科技和产业》2010,10(1):28-30,79
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视角,探索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探索科技创新体系在区域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及其利用,为实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