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萨特的“我思”分析入手,通过对“我思”意识的自发性与自由、“意识之有”的虚无性与自由、本体论的存在性与自由等三个方面探析自由观念本质,并在“我思”这一形而上学基础构建的伦理学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儒家内部的对立,可以借用佛教"性寂"与"性觉"的分际来分别,而此种分别在儒家历史上造成的对立是根本差异,从而作为统一的"儒家"之称是否成立成为问题.这个结论,可以在具体分析儒门的"程朱之争"和"天泉证道"二公案来分析得之.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研究、特别是世界跨文化比较思潮中,儒家管理文化锋芒渐露、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表明,新儒学文化的发展对于东方管理文化价值观的崛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内在要求与主要组成部分。以儒家管理文化的国际性历史比较为研究视域,本文尝试分析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杜维明对于管理文化理论的历史传统与现代继承、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等重要关系问题的有关思想.以揭示管理文化中的“东方改制”及其作为核心论旨的“儒家命题”之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伦理学中,“良心”作为“良意、良情、良知”,与人的自由本质密不可分。“良意”是一种纯粹的意志,其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良情”摆脱了欲望之对象的纠缠,是崇高而自由的道德感情;“良知”以自由为存在依据,同时又是先验自由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女性在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女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女性是家庭美德建设的主力军、重视维护和谐的夫妻关系、更多地承担子女教养责任、注重家庭和睦及孝敬长辈.但女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动力不足、在子女教育上有功利性倾向、对“孝”的解读有偏差等问题.女性要在子女道德教育中起引领作用、在家庭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在邻里社会中起示范作用,以促进良好的家风与社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亦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倍加推崇的美德之一.当前,我国在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把“诚信”纳入和谐社会的评价体系.作为培养承担实现“中国梦”重任90后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更应该从各个方面,强化诚信教育,重构诚信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7.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仁爱”思想将“仁”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倡导“仁”与“礼”的内外统一,强调“忠恕之道”的践履。这些思想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无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在施教过程中,要贯穿“爱”以明规范,明规范以张扬爱,教育学生践“忠恕”以修身。  相似文献   

8.
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在其“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的著作《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天下”的重要思想。纵观顾炎武生平事迹,此言不但明确表明了其在政治上与清廷的经纬之分,更是从华夏文明、儒学渊源这一深层意义上对清廷的鄙视与否定。其中固然有顾氏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但透过表层,我们更应看到顾氏作为明代遗民、儒家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其思想实质上对守护儒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延续与存亡的深切忧虑。由顾氏“保国”“保天下”这一思想入手,紧密结合其提出的时代背景、顾氏本人的生平机遇、学术背景、深层思想意图等方面分析顾氏于复国无望之中的妥协、儒家传统与华夏文明前的自觉承担。  相似文献   

9.
立于白鹿洞书院门楣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名扬天下,其所述内容包括“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既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最高精义,同时也是朱熹书院德育思想的集萃。《白鹿洞书院揭示》流传至今,对今日青年德育工作仍具有启示作用。青年德育工作需要依据青年的发展阶段和情感需求,顺应时代的要求,切实地对青年进行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道德教育工作,以帮助青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戴震的论学主张及其对老、庄、释氏以及宋儒的批评,可以看出,在戴震的学术思想体系中,经世、考证与义理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他通过“六书、九数、制度、名物”的考证来推寻“六经”、孔、孟之道,在提出性与天道的新解释的基础上,建立起儒家成德之学的新系统,而这个新义理学体系正是戴震所究明的“古今治乱之源,”是他把经世作为学术的基本关怀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比较中西方美德伦理思想,就不能不首先把探究的视野投向现代美德理论的源头——先秦与古希腊。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的生长、损益有彼此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基本思想内容各具特色。尽管作为时代的产物,二者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和阶级的局限,但是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今天提供了历史的、精神的道德资源,对建设现代美德伦理体系具有鲜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筑术(architectonic)的问题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一直都是重要的。康德所理解的建筑术是一种理性的先天架构。从康德全部思想体系中的先天思想如何层层演绎和推理角度,可以探究其思想建筑术的线索;从康德德性论道德形而上学基本概念和论证出发,可以考察其建筑术之运思。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德性论中也存在建筑术,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建筑术,可以深化对两种德性论建筑术及其道德意识结构的理解。康德的德性论建筑术是一种道德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道德意识结构,即德行(Tugend)的存有论是行动出于德性(Sittlichkeit);而亚氏的则属于目的性的建筑术,德性论中的道德意识结构则是灵魂合于逻各斯的中道选择。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由“阳尊阴卑”出发,确立了“夫尊妇卑”的伦理规范,并在此之上,提出“夫为妻纲”的道德准则。在这一准则的指导下,董氏又继承了刘向对“三从”的解释,将原本属于礼制规范的“三从”,扩大为女性行为规范。后,班昭在认可女性“卑弱”身份的前提下,详细阐释了《周礼·天官》中的“四德”,使之成为禁锢女性行为的枷锁。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全面继承和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产阶级的优秀革命道德以及人类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更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对人类优秀道德价值观的全面超越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嘉轩是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的一位儒家道德传统的忠实实践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审美创造的典型。白嘉轩是儒家文化渗透到旧乡村伦理道德的化身。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无法摆脱的心灵缺陷。面对艰难世事,面对生存的挑战,’白嘉轩内心无法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生存的强烈欲望必然战胜道德的教义,从而显现出人的本我面目。生存状况的无奈使他不能成为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理想范畴的仁义圣人。儒家文化使他身上交织着美与丑、善与恶,他既美丽又丑陋,既崇高又渺小。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物色》14处引述《诗经》,可分为以别称代《诗经》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其中以《风》、《诗》等别称代述《诗经》3处,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11处,涵盖风、大雅、小雅三个部分内容,涉及《周南·桃夭》、《大雅·板》、《小雅·采薇》、《小雅·裳裳者华》14篇作品。这不仅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更重要的是,刘勰旨在通过《物色》来展现《诗经》文学语言的最高价值,即《诗经》语言不是在为事物"命名",而是表现事物的"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唐代诗歌和日本《万叶集》中都有以七夕为主题的诗歌,中国文学的基调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文学作品强调"文以载道,心怀天下",因此表现在文学情感上是既有"横向"的,又有"纵向"的。而日本文学则从个人感情立场出发,将表现集中在歌颂美、爱恋和悲伤等感情上,因此在文学思想上呈现"纵向"。  相似文献   

18.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军于公元880-883年占领长安时,建立了大齐政权,并铸有国名钱“大齐通宝”。但长期以来,我国历史学界受罗伯昭先生之观点影响深远,即否认黄氏铸“大齐通宝”,并“黄冠李戴”认定为李氏南唐所为。经作者研究考证“,大齐通宝”确系黄巢所铸。故撰此文,以纠谬误,还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9.
新教伦理学说和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分别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是由两种学说的不同之处引起的。从二者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尽管二者都以"义"为中心,但是新教伦理巧妙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使得获利合法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则狭隘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阻碍了经济发展。从二者如何理解"自制"概念的角度来看,新教伦理的"自制"保证了客观效果———经济发展的实现;传统儒家伦理的"自制"进一步强化了它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伦理理论很少把功能和美德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在古希腊的伦理著作中,却处处显示出物体功能和美德的密切关联。这就是由苏格拉底肇始,经柏拉图继承发展,到亚里斯多德完成的伦理思想为“功能——美德”伦理理论。这一理论形式是人类文化的早期产儿,但它却提供了后来伦理理论都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伦理理论应当是关注本真之人的学问,它起于实践,也必然归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