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011年判决的陕西"药家鑫案件"和云南"李昌奎案件"引发了民众对我国死刑制度适用的质疑和讨论。我国的刑法属于重刑法典。"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是我国死刑的基本政策。我国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体现了尊重生命、慎用死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法律事实的认定常成为作出判决的基础。从蕴含着无限多样性的事实中发现事实,是一个建立在综合人的感官、遵循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之上的与法律事实进行对话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的语言性特点使得对于法律事实的认定产生差异,进而使法律判决有了更符合法律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国际私法注重应用法律选择的手段来追求法律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和判决的一致性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法律的实体正义。现代国际私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法律分析方法,追求个案的公平公正和最切实际的判决,在实现法律的程序正义和快速定纷止争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国际私法这种价值取向的变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近期作出的关于西班牙沉船案判决的案例分析,详细论述该案所引发的海底文物返还的法律问题,包括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定性、法律归属、主权豁免、保护管辖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此类案件的相关国际条约与国内立法的适用问题,尤其是对我国追索流失海外文化财产和水下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适用就是利用逻辑演绎方法从已查证属实的事实和已确定适用的法律规定出发推理出判决或裁定的过程。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通常采用的是形式推理,现代社会强调法律推理的使用、研究,这有助于司法的合理化和法学的科学化,更有助于社会合意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帕特森的学说进行了理解和评价,认为帕特森的论证形式学说在两个方面对以往的法律真理观做出了贡献,一是他批判了真值条件理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法律真理的方式,二是作为一个副产品,他提供了一个司法判决的论证结构。  相似文献   

7.
"婚姻保证金"的法律性质为附条件赠与;按照我国相关的司法解释,条件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无效则法律行为本身也应认定为无效,但如此处理难以周延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在我国民法中引入不法原因给付制度,在该赠与行为被宣告无效后,适用不法原因给付规则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身份盗窃"成为美国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安全号码"的滥用、新技术带来的危险、商业部门转嫁的损失和政府的碌碌无为是导致"身份盗窃"的四大主要原因。尽管美国出台多部法律以规范"身份盗窃"问题,但是这些法律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不足。"身份盗窃"在我国发展很快,危害性越演越烈,尤其在金融领域中表现突出。为此,我国应当在参考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身份盗窃"的规范力度,健全金融法律体系,促进金融立法改革。  相似文献   

9.
其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7章第1节概括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第4个环节——"法律适用"这一概念的使用不够妥当,并与教材第188页②这一相关问题的阐释相矛盾;其二,教材第8章第2节"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这一节的标题使用与教材在本节的第2个大问题——"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的阐述中,分别阐述了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非实体法律的内容相矛盾。本文对教材的以上缺陷和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剖析,并提出了将原教材第2节内容改设为"行政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4节内容等建设性修改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代表着法律经济学的最高成就。其核心思想——法律的效率分析,准确把握了"效率"与"效率分析"在法律经济学中的地位,是对传统的法律分析方法和法律价值理念的革新,但对于"效率"与其他法律价值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的问题,该书没有提出明确的解答。该文在剖析其核心思想的同时,提出引入"均衡理论"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在时下学者的视域中,法律发现无疑被认为是法官从法律渊源中发现法律的技巧或方法。以理性作为法源的自然法学使得法律摆脱了宗教精神的桎梏而陷入了忽视历史及社会经验的境况中;历史法学派显然将法律发现定为在"立法"而非当下的"司法",理性的智识性努力被排除在外;社会法学则进一步开放了"发现"法律的场域,且丰富了法律发现的内涵。为此,以法学流派化为视角透视法律发现观,并反思其之于当下司法的意义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2.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退化成了僵死的教条,这是伯尔曼所处时代西方社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的重要问题。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提醒我们,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偏误、培育法治精神和树立法律权威、转化和融合传统法律文化和道德信仰,而不是盲从西方社会以弥合法律与宗教之间出现的巨大鸿沟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3.
判决理由作为判决结果正当性的根据,是判决书的灵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判决理由的形成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而产生的,其理由本身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规则,只有符合程序正当性的理由,才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表演者权主体范围的法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条约及各国立法对"表演者权"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尽一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争议,一是"表演者"范畴的"广义说"和"狭义说",二是"表演者"类型的"自然人说"与"一切人说"."表演者"与"表演者权主体"在法律上是两个不同概念,将法人、其他组织列入"表演者权"主体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思考法律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囿于时代限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全球视域下的法哲学理论。本文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类,把这些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统一的法律"的法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的法哲学思想,并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审视全国首例因“闯黄灯”遭罚款引发的行政诉讼案的证据、事实和相关法律,结合该案的审判过程和判决理由开展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是:闯黄灯有危险,所以要“警示”;但闯黄灯并不违法,更未违反禁止性法律规范;海盐县交管行政罚款无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两审法院在审判程序、认定事实和解释适用法律方面,均存在不当.  相似文献   

17.
正"杨尔特案"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一审判决也已生效执行,但它留给法律界的思考却是无穷无尽的。近些年来,随着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类似纠纷层出不穷,案件中暴露出的法律问题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现行立法也未对这些问题从实体和程序方面进行规范。本文拟通过对"杨尔特案"的分析,发现案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剖析目前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提出适合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社会,法官对待案件的裁判总是以一种"发现-证立"的模式进行。比起工商社会,这种模式在基层社会更有其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听众理论的角度论证了这一点,对于当事人这类听众,法官必须主要以当地的习惯法、公平观念等来作出判决说服当事人;对于上诉审法官这类听众,法官必须对其"发现"进行法律上的证立,使其判决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这一点也尽可能地防止了基层法官的恣意判决。  相似文献   

19.
源于语义分析哲学的语义分析方法重视对语境和社会关系的考察,被广泛用于法学研究中。由于法律本身的模糊性和语义分析自身的优势,语义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运用于法学研究及法律实体分析当中,能有效地解决法律模糊性带来的争议与分歧。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王老吉诉加多宝广告语纠纷案"中,便对涉案广告进行了语义分析,据此作出了相应判决,化解了实体法律语言的难题,维护了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20.
在"次贷"危机、此轮"欧债"危机和海外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等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无法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从而引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争议。从金融法学的视角对"谁成就了信用评级机构"和"该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这两个争议展开分析,认为与自身声誉说相比,法律壁垒说更能解释信用评级机构的壮大和垄断,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信用评级机构重新重视自身声誉,并消除法律中强制使用信用评级的规定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监管模式上应采取监督和自律混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