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客观认知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迁进程,构建了由18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结合2007-2010年间的具体数据选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20个地市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动态评价.并对其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特征比较明显,空间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能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能否为台湾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理想的创业环境,而融资难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特点及其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政府和银行联合成立信保基金、台湾农民以林权入股的"互保金池"、农户分级联保和创业板上市的融资方案。  相似文献   

3.
陈宇 《时代金融》2008,(4):164-168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为协调省际合作,实现与长、珠江三角洲及台湾经济对接,进而整合区域相关资源而确立的发展战略。然而,经济腹地狭小、发展空间有限成为制约福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因素。厦门、漳州、泉州作为闽南三大重要城市,如何建设起具有外延辐射性的城市联动带,如何在良好的地理位置基础上发挥其产业集聚优势,这对海西经济区的形成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学所涉及的城市群联盟、港口建设及发展路径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适度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以"央企入闽"战略为背景,深入分析"央企入闽"对福建经济的效应,并探讨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深入扩大实施"央企入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海峡西岸经济经济区建设的主体,福建应立足省情,充分利用"央企入闽"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福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龙头。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以"央企入闽"战略为背景,深入分析"央企入闽"对福建经济的效应,并探讨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深入扩大实施"央企入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海峡西岸经济经济区建设的主体,福建应立足省情,充分利用"央企入闽"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福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龙头。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本地区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的资本积累。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作为外来资本的代理变量,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资金"洼地"效应。结果发现,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显著的资金"洼地"效应,并且实证结论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各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集聚民间和海外资金,扩大创业投资资本总量,已成为促进创业投资业和高科技产业、扶持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和科技研究现状,指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应该成为海西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并在评介我国台湾地区创业投资种子基金的具体运作模式、机制以及成效的基础上,提出汲取其成功经验,在海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计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管理的模式的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产业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其主要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位互通与合作,实现沿线各国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一系列政策给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改变,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域规划的核心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区域规划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一目标远未实现,随着十二五规划期间新规划的出台,以及核心经济圈发生多元化调整重组,区域经济之间竞争关系必将日渐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则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找准战略定位,在加速区内资源整合的同时,强化区域间的交往合作,成渝经济区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中央为带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随着经济区的建立,金融如何更好的支持经济区发展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金融如何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区域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乐山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探讨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从改变现阶段东北地区固有经济模式、加大东北经济特色发展建设力度、深入贯彻外部投资发展理念与实践、结合东北地区发展现状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这四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融入"一带一路"进行了着重探讨,并总结了开展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完成对"一带一路"战略与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结合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省情确立的战略决策,是黑龙江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着力点。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助力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驻黑龙江高校也应承担起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服务的基本职责,切实担当起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16.
侯正芳 《济南金融》2005,(10):2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性导向越来越明显,信贷资金的流向与流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打造“资金洼地”的基本条件;当前,需要发挥“四个作用”着力改善金融生态、打造“资金洼地”,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培育数据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和打破时空限制,数字经济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信息视角和社会基础结构维度出发,选取2003~2020年中国19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保险业发展,但存在短暂的滞后效应,其中数字经济的红利对于东部地区、一般地级市和网络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信息对称和社会基础结构是数字经济推动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两类保险公司及财险公司险种结构的影响,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作用于人身保险公司,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车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ECFA为两岸四地在WTO体制下构建“大中华经济区”的愿景架起了通往彼岸的桥梁,由此在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两个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ECFA的基础上,两岸四地签订相关协定,构建“大中华经济区”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两岸四地的“大中华经济区”战略应该是从“自由贸易区”到“关税同盟”再到“共同市场”,最终建设成为“经济同盟”。循着这个思路,本文探讨了大中华经济区的法律基础、模式选择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法律制度安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蓝黄战略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协调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成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合理框架体系。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运用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的相关数据,首先引言部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金融指标与经济指标之间不仅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存在着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久拖不决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面临"威胁国家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等种种阻力,在国内也存在体制、机制、流程方面的各种问题需要改进。作者在梳理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要加强"走出去"支持体系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走出去"中的独特作用,并围绕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何提升"走出去"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