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华 《经济师》2007,(7):91-92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快速发展的两个经济体,都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两者在拥有很多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印两国自建交以来的贸易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印经贸合作的互补领域,以及在未来经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玥  王生 《经济纵横》2019,(5):102-108
近年来,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双边贸易和投资稳步增长。但中韩贸易逆差不断加大以及贸易摩擦、竞争升级等问题,给中韩经贸关系带来一定挑战。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不断深化,两国贸易和投资将更加便利化,"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新北方政策"将实现顺利对接,数字经济成为两国合作的重点。为促进中韩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应提高中韩经贸合作的质量,推动贸易便利化,推进政策对接,加强新兴产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经贸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合作方式,同时也为创新地区合作模式提供了历史机遇.本文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应结合新时期形势,加快推进云南省和印度西孟加拉邦(WestBengal)在基础设施、产业、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为中印合作创造新的环境和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俄、中印、中巴经贸合作——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介绍中俄、中印和中巴经贸合作中的特点与现状,采用修正后的专业化系数(CS)和一致系数(CC)对巴、俄、印、中(BRICs"金砖四国")之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俄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印之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中巴之间的互补性也大于竞争性.有鉴于此,本文的政策建议为在双边层次以自由贸易协议(FTA)形式加强经贸往来,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建立发展中大国合作机制,中国主动给予发展中国家包括巴、俄、印三国特殊优惠待遇.  相似文献   

5.
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主要体现在印度——东盟贸易投资区、孟印缅斯泰组织以及湄公河——恒河组织等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上。我国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和印度、东盟主要的贸易伙伴也必将受到印度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影响。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深化对中国对外贸易既提出挑战,又带来机遇。对此,我国应构建多极区域贸易合作框架,同步加强中印与东盟经贸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三方贸易良性互动,打造和谐共赢的贸易合作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非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1980-2009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小峰  刘鸿武 《财经问题研究》2010,(1):124-128,封3
近30年来,随着中国和非洲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中非经贸联系日趋紧密,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合作不断加强,投资和贸易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的范围及内容日益扩大,双方经贸关系互补性和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中非经贸合作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非经贸合作30年取得的成效入手,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1992年1月3日中哈建交以来,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顺利。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交通、能源、矿产、电信等领域合作全面展开,成果显著。近年来,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规模不断扩大、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双方政府签订了《经贸合作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立经贸科技混委会协定》、《商检协定》、《银行合作协定》、《汽车运输协定》、《过境运输协定》、《利用连云港港口协定》、《石油领域合作协定》等文件,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在这个大背景下,经济贸易纠纷的出现不可避免。本文作者从中俄经贸纠纷的类型特点出发,通过几个经贸纠纷典型案例的解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贸易纠纷的途径及规避贸易纠纷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和增长最快的经济实体。但是,受冷战的影响,长期以来,两个国家在经贸方面没有太多的合作。近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人开始了接触。政治合作导致了双方经济上的合作,双边贸易已成为经济合作的发动机。并且,当今中印的双边贸易不断增强的趋势正在对两国的政治交往产生积极影响。两国的边境贸易被定位为一种解决双方长期存在的政治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的边界贸易对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相互理解有明显的影响。中印双边贸易基础坚实、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近26年来,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中澳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当前,中澳两国经贸往来都深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此,如何趋利避害,进一步扩大中澳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近26年来,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进入90年代以来,中澳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当前,中澳两国经贸往来都深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此,如何趋利避害,进一步扩大中澳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相互投资金额不断增加、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区域次区域合作平台丰富,但双边经贸合作也面临相互竞争较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及合作项目推进难度大等多种挑战。中国应通过发挥合作平台作用,实现规模经济;推动"海洋入宪",保障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增强海上力量,确保海上经贸通道安全;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在中国—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与东盟国家的各领域合作;完善外经贸服务支持体系;发挥区域带头优势,推进经贸合作进程等,推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13.
《大陆桥视野》2009,(1):49-49
自1992年1月3日,中哈建交以来,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顺利。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交通、能源、矿产、电信等领域合作全面展开,成果显著。目前,双方政府签订了《经贸合作协定》、《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立经贸科技混委会协定》、《商检协定》、《银行合作协定》、《汽车运输协定》、《过境运输协定》、《利用连云港港口协定》和《石油领域合作协定》等文件,为中哈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时期中俄经贸新趋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曾出现了倒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了后危机时期,中俄两国经贸迅速升温,出现了新的趋势。通过对中俄两国经贸研究,发现中俄贸易将出现以下的发展趋势:较大规模的增长、贸易结构出现调整和中俄相互投资地位提升。针对中俄经贸新趋势,我国应巩固两国原有贸易基础,抓住机遇大力促进两国贸易合作与发展,积极应对两国间贸易的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中俄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与欧盟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双方在第三国开辟经贸合作新领域,经贸合作领域呈高端化趋势。但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也面临贸易摩擦加剧、投资壁垒增多、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存在多重风险、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认可等困境。为此,中国与欧盟应拓展更宽的合作视野,调整经济合作方式与路径,促进双方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便利,尤其加强在第三国的经贸合作,共同推进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信息》2004,(8):22-23
中俄经贸高层论坛是为发展中俄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加深两个民族之间的理解,稳同两地之间的联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双方代表均就中俄经贸合作及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印显示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及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的分析显示: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分部门中各自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深化两国在服务领域的合作,将会使双方均从中获益,取得共赢。  相似文献   

18.
马其顿位于东南欧的中心,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一中东欧“16+1”合作的推进,中国与马其顿的合作有了长足进展,在农业、电力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潜力也在加速释放。当然,两国经贸合作也面临着经贸、投资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亟待积极对接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局面。  相似文献   

19.
张斌 《经济师》2005,(12):76-77
经贸合作是国与国之间最直接和最广泛的交流形式之一,也是国家之间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交往和合作基石。深化经贸合作是国家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今年恰逢中韩建交13年,文章试就中韩之间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对中韩经贸的发展方向和合作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越南是云南第三大贸易伙伴。发展滇越经贸合作,必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深入比较滇越经贸与中越经贸、滇越经贸的环境和条件,全面分析滇越双边产业结构和需求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克服面临的严峻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