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义随机占优理论——一种群体决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义期望效用———RDEU模型为基础 ,推广了传统随机占优和“对偶随机占优”理论 ,提出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群体决策理论———广义随机占优理论。通过引入高阶转换函数和高阶(条件 )期望效用概念 ,本文给出了风险厌恶者、风险爱好者、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广义随机占优定义及其充要条件 ,我们将这种研究思路称为经典方法。最后讨论了广义随机占优理论在经济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合期望效用理论与二阶随机占优理论,选取2000年~2011年的彩票、存款、股票等数据样本,对中国居民投资偏好变化规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当前中国居民投资日趋理性,风险偏好呈现出"风险中性占主导;风险偏好居中;风险回避减弱"的现象,进而指出需要完善和规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邓勇  韩兆洲 《经济前沿》2006,(11):46-49
本文比较了后现代的行为金融、半方差风险测度理论、随机占优理论和演化金融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假设、研究方法和主要命题。基于比较分析,认为“新金融”的发展方向为:用半方差度量风险,用行为金融的方法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模式,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这种模式下的规范行为,用演化金融的广义动态分析方法考察长期内包含投资者理性程度和市场有效性发生改变时市场均衡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刘伟  陈晓红 《技术经济》2005,24(7):90-92
本文从效用的内涵及其基本特性入手,利用效用曲线将决策者分为风险规避者、风险偏好者和风险中性者三类;进而分析了期望值分析实际上是风险中性者决策的依据,而效用分析是不同类型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对风险中性者来说,效用分析等价于期望值分析;最后从预测的价值角度得出了效用分析优于期望值分析的结论,并用具体案例实证了利用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风险调整收益是评价投资组合绩效的重要指标,过去数十年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这些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并按照风险测度方法的不同将指标分为基于方差、β系数、偏矩、价格跌幅、VaR的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五类。投资者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在均值-标准差方法控制下的一个具有风险偏好(风险规避、风险中性、风险喜好)零售商与两个风险中性供应商之间供应链渠道协作和竞争。首先,在考虑零售商风险偏好下,提出了供应商联盟与非联盟两种情况中的各方处于Stackelberg-leader或Stackelberg-follower不同权利地位时各决策模式及其对应决策模型;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各决策模式最优解及深入分析零售商风险偏好对各渠道成员最优决策影响,得到了基于零售商风险偏好下的供应链渠道各成员的领导者地位将较大影响各方期望效用,而对供应链渠道整体期望效用最大化并无影响,同时,零售商过度喜好风险或者规避风险都将会对供应链整体期望效用造成致命伤害;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结论。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何以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入偏好分层理论,构建“偏好-行为”分析框架,认为个体偏好可以分为内核层、基本层、表象层和行为层四个层次,该分层的偏好体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体行为进行损益分析,促使个体做出策略选择并付诸行动.这一理论重新解释微观行动主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目标驱动行为和规则遵循行为,从而避免新古典经济学效用分析法和显示偏好法在解释个体行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个体决策行为的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有关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判断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选择行为。通过广泛的实验分析,研究者发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理性预期模式的个体决策行为特征,如随机错觉、同比率效应、偏好颠倒、禀赋效应及确定性效应等。人们应用简化的程序或“启发式方法”,而这容易导致在解决问题、判断和选择中的系统性误差(偏离)。本文对个体决策行为理论及其实验研究进行了评述,对预期效用模型及个体偏好理性的公理化假定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今后经济学在行为研究层面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评论》2007,145(3):79-83,89
战略性资产配置的两大理论基础是收益和风险的测度理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测度理论。基于这些理论的不同的战略性资产配置方法,在理论上并没有优劣之分,直接对各自的配置结果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可以在监控多个风险指标的情况下对“有效投资组合前沿”进行“精炼”。对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测度理论,理论上尚未成熟,难于在实践中应用。正因为收益和风险测度理论的争论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理论的不成熟,战略性资产配置并不能被视为一种精确的“技术”,而应该是一种包含科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然而,目前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以“理性人”为假设,忽略了对于项目参与方风险偏好的关注。旨在建立嵌入合同双方风险偏好的风险分担决策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构建了风险分担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模糊集理论和TOPSIS技术,设计了风险分担定量模型。在该方法中,承包商风险偏好包含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业主风险偏好通过派生的三角模糊数予以表示。最后,通过实证案例对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成果为实现工程项目合理风险分担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刘玉勋 《经济师》2001,(12):41-42
文章提出“支出的边际效用概念” ,证明了支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进而证明了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命题———“价格等于所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秦华  张好雨  柳瑞禹 《技术经济》2015,34(5):124-129
在高管薪酬水平过高、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过大的背景下,从纵向公平偏好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和薪酬激励机制,假设员工是具有嫉妒和自豪两种纵向公平偏好的风险规避者,设计了代理人具有纵向公平偏好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如下结论:当总经理的预期净收入高于员工时,其期望效用随着员工纵向公平偏好强度的提高而减小;当总经理的预期净收入低于员工时,其期望效用随着员工纵向公平偏好强度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影响组织人才流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预期效用理论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认为个体风险偏好的存在影响人才的流动决策。通过对杭州高新产业集群企业人才流动情况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影响人才流动风险偏好的因素,并提出了企业留住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收入分配决策的投票机制 ,建立了社会福利评价的广义随机占优理论框价 ,提出了广义 GINI系数曲线和广义 Atkinson指数等一系列新的经济福利测度。现有绝大多数经济均等或不均等指标都可以纳入这些新经济福利测度之中 ,并在该理论框架中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广义 GINI系数和广义 Atkinson指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推荐使用二阶广义 Atkinson指数作为经济不均等测度 ,它具有传统 GINI系数和 Atkinson指数的优点 ,能克服其局限性。最后本文对中国城镇收入分配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和投资理论重要而核心的内容。《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刊发了吴世农、陈斌两位先生的文章《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力图就马可威茨的经典“方差风险”度量方法,仅考虑某目标收益水平之下的DOWNSIDERISK方法中的杰出代表———哈洛的LPM方法,和反映“在某一给定的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的最坏收益水平与总体平均收益水平之离差”的Var方法,三者的“应用效率”之高低,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并排定了座次。吴、陈二位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吴文”)通过较艰苦…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Kahneman.D和Tversky.A的Prospect Theory在全面反驳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个体主观感受和有限理性的一般决策模型,为不确定条件下个体的经济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述。在Prospect Theory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压力限制等因素,可发现个体在理性时间限制下风险偏好在不同的时间压力下会呈现非理性,尤其在短期行为中更是如此,可见古典经济学的偏好和理性假设将不再是决定所有个体决策行为的最终因素,时间压力的个体素质也是影响个体决策行为的最终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实验经济学在分配方面观察到了大量相对经典理性假设的偏离行为,并总结认为这些"公平行为"受到了若干不同性质的社会性偏好的影响。本文将社会偏好的种类分为关心结果的分配性偏好和关心行为背后意图的互惠偏好两大类,然后从经典实验中行为背后的偏好识别问题出发,总结近年来实验研究的相关发现。这些发现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昌义 《金融评论》2013,(3):100-111
“风险溢价之谜”在资产定价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MehraandPrescott(1985)提出这个谜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这个谜却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而Rietz—Barro等将罕见灾难引入资产定价模型,不仅完美地解释了高风险溢价和低无风险利率之谜,而且学者们进一步引入广义预期效用和可变灾难.同时将灾难的解释范围扩展到股票、债券、期权等金融资产的定价和价格波动之谜,解决了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众多宏观金融难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引入系统性风险,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打开了一扇融合现代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双拐点预期理论的研究框架下进行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的研究。首先将传统金融学中的随机占优分析方法推广到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基于双拐点预期理论提出了双拐点预期理论随机占优的判断方法。随后运用新的随机占优方法对双拐点预期理论框架下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进行分析,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文章的结论说明尽管均值方差理论和双拐点预期理论分别隶属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两个理论框架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在有效组合选择问题上两者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这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融合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多属性效用量表对临床疾病测量的敏感性较低,疾病特异性量表无法获取所需的健康效用值。映射法以某一多属性效用量表为目标量表,通过效用值转换模型的构建将非基于偏好的信息转化为健康效用值。这篇文章主要系统梳理了映射法的核心思想、适用模型、应用情况与不足等,为国内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尤其是效用值测量与成本-效用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