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绝对重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建国后随着农业改革,中国农业制度有了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后农业制度更加完善。伴随着农业制度的完善,中国粮食制度也一次次进步,这对于中国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意义更大。不过,虽然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现在已达到建国后粮食产量最高纪录,但产量增加的数量仍不稳定。因此,不仅农业技术需进行完善,且粮食生产、储备、购销及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也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的剩余率(剩余率是补偿粮食生产中实耗劳动力耗粮后的剩余量和总产量之比。目前剩余率大于商品率。)、商品率是判断、划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目前中国粮食的商品率仅为30%多,而剩余率已高达76.5%,这说明中国的人口布局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这个基础的基础在宏观总量上是十分雄厚的,它允许农村人口可以在60%转移出农业、农村。而现实的城乡人口布局大体上是2:9,80%左右的人口还生活在农区,这使得粮食商品率低下,粮食生产还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粮食的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粮食的商品化仅仅是剩余产品的商品化,粮食经济还不是商品经济。这正是中国粮  相似文献   

3.
本区分了“农业比较利益”与“农业绝对利益”两个概念,并明确指出:粮食波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农业比较利益,而在于农业绝对利益。全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富有新意,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正> 打好三个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无不与经济社会基础薄弱有关。商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打好三个基础。一是粮食基础。实践一再证明,粮食是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续持发展的基础。对于面临粮食长期规模性短缺,农业基础又特别薄弱的商洛地区,更必须时刻把粮食抓得很紧很紧。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花大气力,早作统筹安排,增加粮食投入,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增强农业后劲,把粮食基础打坚实。二是教育基础。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振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胡锦涛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确保把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抓紧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主要农产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粮食是卖方市场,农民习惯于凭经验种植,种植什么,粮食企业就收什么,卖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消费什么,农业生产力提高缓慢,粮食供不应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粮食出现了买方市场,总量供大于求,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然而,在粮食总量过剩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一些优质粮油还供不应求。因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逐步实现粮油品种、品质优化,是实现农…  相似文献   

7.
叶世隆  张伟 《特区经济》2014,(5):136-138
独立以来,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历届政府都极其关注粮食问题,从尼赫鲁政府的土地改革到后来的绿色革命等,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到20世界70年代末,印度在低水平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印度独立以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分析其成败得失,不仅对印度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也可丰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余姚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余姚市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目标要求,从2009年开始,规划分三年时间建成16.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9.
一、重提粮食问题的缘由关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时。参与讨论者,上至各部部长、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下至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最后,农业部于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以下简称《战略》)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对该问题的讨论做了权威性的结论。根据该书主要观点,我国的“粮食发展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因此,“人均400公斤粮食指标不可少”。为此,“  相似文献   

10.
实现粮食供需平衡,满足粮食消费需求,始终是各级政府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近十几年来,山西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重粮兴粮,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粮食供求关系得到明显改  相似文献   

11.
试析安徽淮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跨世纪农业面临四大挑战1、农业基础脆弱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挑战投入不足是农业基础脆弱的关键。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淮北地区农业基础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未根本扭转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田水利基础较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一半左右,而旱涝保收田仅占耕地面积的1/4,旱涝灾害频繁;另外,耕地面积仍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和环境恶化得不到有效控制,都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中长期粮食供求平衡与粮食转化问题的挑战二十年来,淮北地区一直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发展,现已根本解决了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桂平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优势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做优做精"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广西特色水产业先进县。抓粮食,稳基础桂平市是广西粮食生产大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位居广西第一位,是广西唯一一个粮食总产超10亿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两个文明”的必要条件。现代化农业以科技为基本特征,科技已日益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现实决定因素。农业的支柱产业粮食  相似文献   

14.
山西粮食流通体制怎么改牛银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如何改革粮食流通体制,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笔者想就自己多年调查研究的资料,探讨一下山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的几个问题。一、山西粮食流通体...  相似文献   

15.
1、背景技术近几年,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许多地方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盲目缩粮扩经,来提高单位面积附加值,挤占粮食种植面积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放弃粮食生产而一味追求经济价值的做法,极有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造成严重威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粮食的基础牢固了,才可能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农业高效了又反过来为粮食安全夯实更坚固的  相似文献   

16.
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用了一大段文字讲粮食问题。他指出:"对于我们这个有12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目前粮食总量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尤其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今年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再次提醒我们,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抗灾能力不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中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不改变,农民的积极性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农业这个基础就有动摇的危险,不仅会影响农业和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招标》2008,(18):13-14
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重要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特别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化肥市场价格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陈加元 《浙江经济》1997,(11):44-47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全党要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农业的首要问题是粮食问题。这几年,一方面粮食连年丰收,为整个宏观经济成功的“软着陆”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经营十分困难,给财政、金融和粮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亏损压力。认识新变化,分析新矛盾,采取新对策,进一步实行粮食工作的战略性转变,这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贯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调动农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具备自然条件优越、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经验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然而,面对今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现实,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压力将会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