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财》2004,(5):24-24
中国能源战略构想在中央领导人的关切下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中央。与此同时,国家石油储备的相关规划和管理办法也正在制定当中。中国正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2005年达到储备能力800万立方米。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沿海四大基地(镇海、乔山、大连、黄岛)确定后,中国还将考虑在中原地区如河南或湖南、湖北等地区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石油专家指出,沿海石油战略基地的建立,将有效保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华北沿海省市石化、炼油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大连入选石油储备基地,亦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中国头号石油商正加速其海洋石油战略步伐。据悉,中石油与精于海洋石油开发的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已正式确立战略伙伴关系。挪威是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的全球第三大石油出口国,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是该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该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中国的陆上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证券导刊》2011,(31):5-5
康菲石油中国渤海湾油田部分恢复生产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18日表示,位于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的14口采油井和注水井已恢复作业。康菲石油中国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中国国家海洋局已批准其恢复生产。这些油井因漏油于7月13日被关闭。该公司还表示,漏油清理工作预计将在8月底前完成。  相似文献   

4.
《云南金融》2009,(3):8-8
中国首个设于海洋石油平台上的地震台——东海平湖八角亭地震观测台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其信号已实时传输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相似文献   

5.
能源 英国公司赢得价值1.5亿美元的中国西气东输合同 6日,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宣布,该公司已赢得为中国西气东输管道项目提供管道压缩机的合同,该合同总价值超过1.5亿美元。 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和上海久联集团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即将成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能源需求持续大幅度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在近几年中国各产业的消耗量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110美元,由于中国对外依存度已迭近55%,油价波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在石油资源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何缓解这个压力?该文认为.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构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说明油价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之后,通过石油价格传导途径展开分析.具体针对石油、交通运输、化工产业进行分析.阐述石油产品对各产业的影响并指出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油价波动的必要手段。最后。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油价波动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目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采用海上运输方式,随着抵达中国沿海港口的大型油轮越来越多,船舶发生重大油污事故的概率随之增加。此外,我国国内船舶的技术状况、船员素质不容乐观。加之大量个体油轮涌入市场,我国面临的海上油污形势日趋严峻。尽快推行强制油污责任保险,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疆金融》2007,(5):I0001-I0001
能源供给完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社会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近六成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经过波斯湾霍尔本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极其敏感地带运输到中国的石油,已分别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60%和80%以上。石油供应来源单一以及主要通过海路运输,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杨永红 《中国外资》2010,(12):212-212
石油企业对人才的重视源于市场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外国大公司进入中国后。于石油行业的资源依赖性质,许多石油企业要面临世界石油企业的巨大冲击。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取得发展,已不可避免的摆在石油企业经营者的面前。人才资源自然成为各大企业摆脱困境的首选资源力量。本文通过对石油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详细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石油安全则是能源安全的核心.能源的战略性特征,使得大国对能源产地的争夺成为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突出内容.世界上主要石油产地如中东、中亚、非洲地区,已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主要目标.对此,为确保中国能源消费安全,中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一套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湘焱 《新疆金融》2005,(12):43-44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经济目前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又以工业为重,而这种产业结构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是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将迅速扩大。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2003年,中国的石油年需求量为20.03亿桶(合2.73亿吨),而同年中国的国内石油产量为12.45亿桶(81.7亿吨),石油进口量达1亿吨。据专家估计,今后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仍将以年均4%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3.4亿吨,2020年将达到4.84亿吨。  相似文献   

12.
外刊扫描     
英国石油:全球石油储量够用40年英国石油(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称,尽管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去年小幅下降,但按照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已探明储量依然足够使用40年。英国石油的这一报告是该行业的标准参考资料之一。这份报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期货市场价格而非现货市场价格。中国应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争取石油定价话语权。中国重启石油期货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尽快完善石油定价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一、巴州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巴州石油(石化)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石油产品加工为辅的工业体系,石油化工业已成为巴州地方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的结合越来越紧,石油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因此,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未来走势,保障中国金融体系和中国经济的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制定石油金融体系。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体系构建的战略取向为:多层次构建石油交易市场体系;多渠道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多途径形成石油基金组合;多方位灵活运用石油外汇等。  相似文献   

16.
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亚洲升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中国金融》2005,(23):20-21
所谓“亚洲升水”(Asian Premium),是指在不考虑运费差别的情况下,亚洲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对中东石油生产国支付的价格比从同地区进口原油的欧美国家每桶要高出1~1.5美元。自1992年起,“亚洲升水”就开始存在,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等领域。这种不平等的价格,严重损害了亚洲国家的利益,越来越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政府和石油消费者所关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的结合越来越紧,石油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因此,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未来走势,保障中国金融体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制定石油金融体系。本文认为,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体系构建的战略取向为:多层次构建石油交易市场体系;多渠道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多途径形成石油基金组合以及多方位灵活运用石油外汇。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石油与金融的结合越来越紧,石油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因此,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未来走势,保障中国金融体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制定石油金融体系。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体系构建的战略取向为:多层次构建石油交易市场体系;多渠道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多途径形成石油基金组合;多方位灵活运用石油外汇等等。  相似文献   

19.
财经视野     
“海洋石油981”南海正式开钻 5月9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深海战略拉开序幕,对于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的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是知名的国际石油公司,投资遍及1 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的生产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油和润滑油零售商。作为荷兰最大的工业公司,其在201 2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名列第一位。壳牌在中国的总部位于北京,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壳牌所有的核心业务都已进入中国,包括上游业务、下游业务和项目与技术部门。壳牌已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润滑油供应商。随着在华业务的发展,壳牌在华纳税贡献也不断提高,2008至201 2年五年间,壳牌在华各个业务共计纳税近9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