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经济师》2019,(7)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以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疏理赫哲族-满族-汉族在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涵化关系,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满、汉、赫高度重视团结合作、积极搭建共同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共建共享观念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揭示治理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因素体现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情境特殊性、目标多元性和主体民族性.现存问题有治理主线明确性不足、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弱化、治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和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缺位.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遵循主线—结构—平台—补充的内生逻辑,具体表现为治理意识—治理主体—治理技术—治理责任—治理目标.治理实践路径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强化民族地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四个方面,从而将民族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动能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强化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我国的相关民族政策,又能够满足民族地区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民族地区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制度优势,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物质基础,夯实民族地区广大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嵌入式教育强化面向当地各族同胞,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民族地区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习近平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原则,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共同发展新局面的思想,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一、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普遍交往,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必将朝着紧密联系的方向发展.世界的发展也将由狭隘的区域史走向真正的世界史,这就是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生产力的发展将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人民之间得以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并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5.
谢婷婷  李晓琴 《经济师》2024,(3):225-226+231
根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金融工程综合实验》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形成育人合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按照“一体两翼”梳理教学内容,开展“党建+课程思政”模式,从红色金融、建疆稳疆英模、金融时事和行业名家事迹等方面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金融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库,形成了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结合、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结合的《金融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相关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使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世界性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追溯“共同体”的缘起,东西方文化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哈氏交往理性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探析交往行为理论,对于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有启发。应促进彼此承认,开展平等友好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构建合理国际秩序;多方共同发力,消解西方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调动社会治理参与积极性、创新社会治理形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正面临着价值精神性、共益关系性、组织协调性方面的三重问题与挑战。对此,需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为“元治理者“的作用,通过党的强有力的价值引领机制、党组织扎根式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及“党建—社建”机制的双向嵌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人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8.
杨斌 《经济》2023,(7):79-8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主张各国立足自身文化“各美其美”,进而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是有着深厚文化情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一、述职要“述学”,督促政治理论学习落到实处。一是强化“述学”份量。在青年领导干部的述职过程中,将“述学”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实化“述学”内容。要求青年领导干部在“述学”时,坚持“三述三看”:一述系统学习政治理论情况,看政治意识强不强、宗旨观念牢不牢、思想解放不解放;二述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看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哪些实际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三述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看工作思路宽不宽、创新意识强不强,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有没有大的提高。三是量化“述学”标准。对青年领导…  相似文献   

10.
陈翕  刘琳 《当代经济》2021,(10):124-128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数字时代赋予了社区居民数字公民的身份,拓宽了其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主体协同协商的方式.本文通过将数字公民模型(DCM)和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型(CGC)相结合,得到一个对数字时代下的社区共同体更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根据调查所获得的374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加以检验.结果 发现,数字公民意识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为解释居民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重要源泉。如果没有强大的现代文化,就不会产生现代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为实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社会,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社会,应该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大力加强教育建设,以和谐为本。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梁启超首倡“中华民族”概念,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毛泽东号召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强调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邓小平提出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上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功能。今天中国人的“中国认同”正在面临各种外部挑战和内部解构,“中国认同”建设必要且迫在眉睫。民族社会学视角下,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认同”建设的两种基本路径均不符合实现社会横向维度族类整合的本质性质和基本原则。珍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传统和悠久的历史过程本身,普及对“中国历史”的集体历史记忆,提升“这是我们的历史”的历史意识,奠定对“中国历史”的历史认同的坚实基础,才是“中国认同”建设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西南民族研究出现了三场分歧.歧见的实质在于,“体质、语言和历史相结合”方法论对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该选择“造国民”还是“造民族”;否认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为“民族”以免人假借“民族自决”分裂中国,还是承认其差异,给予扶持,促进平等团结来维护主权.这些分歧被急迫、粗糙地处置,使得人们忽略了民族研究方法论转向“语言、历史和主权相结合”的潜在共识.将三场分歧置入主权政治为坐标的宽广时空视野下,不难发现,“造民族”与“造国民”实乃传统国家转向主权国家的同一过程之不同面向,不可能二选一,也非只能二选一,“造民族”并不妨碍“造国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实践也证明,承认中华民族及其组成分子为不同层次的“民族”,注重平等、团结奋斗,方能有效捍卫主权.历史地看,有主体意识和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沿“主权”脉络继续往前走,仍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中国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人民健康问题始终受到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发展的动态系统工程,理论建构与实践行动的不断发展促成了人民健康的中国实践取得重大成就。但学理层面的铺垫与实践层面的建设衔接仍不强,以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健康中国战略仍待补充。文章认为应从“观念健康—饮食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四康模式多维度视角出发,构建实现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生命共同体,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保障为基的路线方针,以倡导居民进行植物性饮食结构与健康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适当调整为基础实践抓手,以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7.
麻国庆  蒙祥忠 《开放时代》2022,(4):198-214+11
本文把云贵高原置于民族走廊学术脉络中进行研究,强调这一区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意义,阐明了云贵高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融合多元文化体系的云贵高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的空间和文化意义。作为跨区域社会体系的云贵高原,又为学界提供了理解走廊与区域族际互动机制的研究视野。这一区域研究一直以来是我国民族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场域,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天悦 《经济学家》2021,(11):82-90
70多年来,我国开展的一系列对口政策,兼顾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区域协调发展,经历了由对口支援到对口帮扶再到对口合作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区域发展路径的一种创新.其演进机制体现为: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引下,既有纵向的政治动员与统筹部署,也有横向的基于优势互补的资源配置和人文交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不仅确保了社会主义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凸显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与活力.中国式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将成为新时代我国推动对口合作的使命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凯里市搬迁安置社区调研发现,现有的社区治理当中还有所欠缺,文章通过引入嵌入式治理这一概念来探究在调研凯里市搬迁社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搬迁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较低,社区治理人员与社区居民的交互甚少,较为僵化的直线治理,而为实现一种且具有可行性的嵌入式治理范式,在嵌入式理论下,提出了关系相融式互嵌、社区内外资源互嵌、社区文化嵌入这三个方法,使政府、社会组织、搬迁居民三方进行相互嵌入,形成多元治理的社区结构,构筑一个对搬迁社区稳定和发展有益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不变灵魂.要铸牢当代军校大学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军队院校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军校学员的头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军校大学生不断强化军魂意识,打牢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