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8,(1):35-49
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事实,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多部门DSGE模型,模型包括房地产和非房地产部门,同时嵌入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和支出结构。通过这一模型本文分析了房价影响GDP的作用渠道和机制。我们发现,外部冲击带来的房价变动,导致了房地产部门投资和土地价格的波动,而土地价格的波动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偏向,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又会对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冲击,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作用下,这一冲击进一步放大,最终导致了总投资和GDP的剧烈波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联结了房价变动与地方政府的收入,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偏向和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了房价对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使得房地产部门成为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郑竑 《发展研究》2022,(10):55-63
通过重点剖析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三次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典型案例,充分证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和房价快速上涨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同地区房地产泡沫都出现了破裂,其差异仅在于传导机制不同。房价收入比可作为衡量房地产泡沫高低的重要指标,但不是绝对标准;居民部门杠杆率与房价在短期内有一定正相关,但根本上是滞后的负向作用机制;全局性房地产泡沫破裂与居民部门杠杆率提高带来的“跟风效应”密切相关。应以相关经验为借鉴,制定更有效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警惕国内部分地区存在的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风险,防范区域性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甚至破裂,避免其对整个宏观经济金融造成系统性损害。  相似文献   

3.
王文军  黄丽 《当代财经》2012,(10):97-107
研究政府公共投资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效应,是以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来构建二者之间关系模型的,用2010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具体考察公共投资各个资本变量对住宅房价的不同影响效应。计量结果显示:公共投资各个资本变量对商品住宅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不同公共投资特征变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力度不同,公共投资对商品住宅价格具有资本化效应。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和房地产政策,使这部分被资本化入商品住宅中的价值得到合理分配并起到对房价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在当前的房地产价格波动情况下,政府可结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实现对房产供给和需求的调节,从而稳定房产价格。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常态,且有逐年上涨的态势。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居民的正常房产需求,不利于我国的民生建设。对房价进行调控成为当下政府的关键任务。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在制定调控政策时有据可依,实现政策的高效性。我国房地产价格趋势分析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我国的房价与收入的比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甚至从2005年以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效取决于调控的切入点,即寻找出引发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在特征变量提取以及建模方法上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本文创新性地将算法建模与数据建模结合起来,首先利用随机森林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进而创新性地提出兼具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动态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加法模型及乘法模型构建新型综合空间效应矩阵,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相邻地区间房价增长水平的关联性显著;需求结构的调整是房价调控的重点;成本冲击是房地产价格偏离正常水平的潜在因素;房地产税开征对平抑房价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6.
自199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各地房价不断创下新高。面对房价飞涨,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调控政策的实施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以地方政府最为突出。本文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行为特征,在分析双方博弈动机的基础上,构建了博弈模型,进而研究了双方博弈的内在机制,得出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为严格监督地方政府对调控政策的执行,杜绝地方政府的抵制行为,而地方政府获利的行为则是抵制中央政府的各种调控政策,并且为了取得成功常常采取变相抵制措施。最后,本文分别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能够达成合作博弈,更好地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共产品供给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利用一个寡头竞争模型研究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模型表明,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加剧房地产楼盘之间的竞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房地产价格有下降趋势.因此,城市公共产品,如道路交通,"卫星城"基础设施等的恰当供给可以平抑过高的房价,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作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较密集的房地产调控背景之下,定量测算房地产抵押品价值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幅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前沿方法深入考察了房地产抵押品价值变动对公司投融资决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房价调控政策对社会总投资的潜在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1)我国存在显著的抵押品效应,公司房地产抵押品价值每上升1元,资本支出随之增加约5.7分;无论是控制公司固定效应,还是使用替代指标或子样本分析,抵押品效应均稳健成立.(2)宏观层面上,房地产抵押品价值1%的上升将引起总投资增加约466.3亿元.(3)对资金来源的探究显示,抵押品升值提高了公司的贷款获得,尤其是短期贷款的获得.(4)抵押品效应与公司的融资约束正相关,但与所在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无明显关系.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政府在进行调控时不宜对房价过度打压,而应引导房价保持与居民消费价格相当的增长速度,减少房价过度波动,维持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新国八条”已经出台半年多,但中央政府稳定房价的调控目标并未实现.本文从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博弈3个方面来分析调控房价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聂英  董娜 《经济经纬》2015,(2):133-137
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经超出了居民的可忍受程度。房地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均衡价格水平,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成因及危害,然后通过指标法、因素回归法和局部均衡法测度了2004年以来中国内陆各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情况,研究发现:2004年~2013年中国房价呈现直线上涨趋势,房价在地区间存在集聚自相关效应。房价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比房价低的中西部地区偏离均衡水平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理解中国的实际汇率:一价定律偏离还是相对价格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1997年1月至2010年9月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分解,发现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可以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60%—80%,而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波动只能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20%—40%。这意味着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需要更多地从可贸易产品出发,不应仅仅强调国内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可贸易品因素对于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占主导的结论,与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发展阶段有关。但是,上述结论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失灵。事实上,当在计量回归中控制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以后,巴萨效应在中国显著成立。只不过,相对于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巴萨效应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以往房价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发现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所面临的控房价与保增长的两难选择困境。而房地产调控中的两难选择困境源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住房制度不完善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化解这种两难困境,需要跳出房价本身,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完善房地产市场制度上,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辅之以对囤积土地和投机炒作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然而其调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选用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市级面板数据模型对住房供求、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效果差强人意,除了住房市场供求状况影响房价变化外,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研究显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会造成房价的显著波动。基于实证结果,笔者从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等两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的重要产业,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03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众多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房价仍然居高难下,政策调控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作为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房地产的价格跟地方政府的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分析了高房价背后地方政府的所获得的财政收益、政绩收益以及寻租收益,指出地方政府的"经济人"本性会驱使地方政府做出种种有限理性的行为,推动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两地区多部门波动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在房产需求冲击传导和溢出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表明:单个地区的房产需求冲击首先通过房地产部门传导至该地区财政收入,导致当地公共支出波动。在两级政府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动机开展对公共支出和人力资本的竞争,因此,另一地区的公共支出也会同向波动,产出、消费等宏观经济变量同步受到影响,冲击带来的影响随之溢出。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地区间竞争的机制将可以传导和放大整体经济波动。更换居民效用函数形式、在非房地产部门引入工业用地作为生产要素等稳健性检验均不会改变结论。此外,基于现实情况,本文还在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时长的内生决策、劳动力的行业间配置、央地税收分成等拓展机制,阐释了拓展机制对模型结果的影响。这一研究将为地区间竞争机制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波动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动态系统GMM模型,运用Stata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09—2015年中国15个大中城市房价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维持地方财政,土地财政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2)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房企共同经营土地,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做大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3)中央政府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效用水平增加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房企会形成经济增长联盟共同推动房价上涨。(4)房企行为对土地财政导致的高房价具有放大效应,且作用效果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的贡献是发现了房企行为与土地财政、房价上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为找到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措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生态公共产品的区域性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生态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合作供给。区域地方政府间、上下级政府间、同一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合作的行政区供给生态公共产品模式,使区域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构建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以实现区域生态公共产品的高效供给,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制订合作计划和合作原则、完善合作运行机制、改革合作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基于住房财富效应,构建了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住房财富效应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间房价的空间传导、居民的异地消费以及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得本地房价变动可能引起周边地区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其后,本文利用中国278个地级市2000—2018年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地区住房财富效应的差异,以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跨空间影响。结果显示:(1)虽然中国整体上存在住房财富效应,但西部城市财富效应并不显著,并且核心城市还存在负财富效应。(2)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最后,本文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为政府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处于高位的房地产市场,我国政府开启了新一轮严苛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然而房价却出现下行困难的高价格粘性局面,使得我国金融与宏观经济稳定受到威胁.本文构建了包含房地产部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内生化DSGE模型,分别考察了在不同房价粘性下,杠杆率等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在面对不同外生冲击时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冲击使房价、产出和通货膨胀等宏观变量呈现正向响应,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溢价呈现负向响应;紧缩的货币政策冲击使房价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下降,杠杆率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上升.此外,不同的房价粘性情况下,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对外生冲击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高房价粘性情况下偏离稳态的幅度较小,同时高房价粘性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效调控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我国城市房价成倍上涨、房价租售比差距加大、房价收入比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流动性过多、家庭联合购房倾向的普遍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要求、部分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政府政策不配套等。必须合理疏导流动性,强化住房市场需求管理,优化财政结构,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有效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和市场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