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合农户对宅基地的功能认知,分析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感知以及风险态度如何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发现:在宅基地功能认知上,农户普遍认为宅基地保障价值高于资产价值;农户大都认为宅基地退出存在风险,且风险感知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相对于资产风险,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保障风险感知程度更高;农户的风险偏好态度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基于此,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应高度关注宅基地保障功能,平衡保障和资产功能之间的关系,降低农户对宅基地退出风险的感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的公平感知对征收决策的影响分析,尝试验证提高征收中的公平度并不一定会降低征收效率。研究方法:选取黄石市旧城改造区23个社区发放问卷,测量被征收人的公平感知和征收意愿、补偿意愿。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以上三者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被征收人公平感知分为意图公平感知、过程公平感知、结果公平感知三维度,对被征收人的征收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对被征收人的补偿意愿具有负向影响;被征收人的征收意愿在公平感知对补偿意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公平不一定与效率相对立,因此除了提高补偿价格之外,房屋征收政策制定还要注重征收目的的公益性和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以及补偿的人际公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究农户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农户对农地的市场及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对农地多功能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26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归纳不同分化程度的农户对农地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认知差异,并以其做为中介因素,构建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选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现该模型,检验相关假设。[结果](1)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2)农地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农地非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具有负向的间接效应。(3)农户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供给行为,但显著性不高。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存在背离,农地多功能供给行为存在随机性。[结论](1)同步增强农户对农地多功能利用的市场和非市场价值的认知,激发农户农地多功能利用的意愿。(2)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吸引优质劳动力回流乡村,以引导农地多功能经营意愿向经营行为的转化,提升系统性,遏制随机性。(3)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推动农地的完全流转。(4)对不同分化的农...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城六区的城市森林为例构建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的功能体系,并基于2015—2017年实地调查获取的2975份市民调研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感知及行为机理。结果表明:市民的感知价值和个体感知会对其行为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外界参照群体会对市民的行为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其感知价值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因此,北京市首先要加强公众对城市森林的参与和认知程度;其次要提高城市森林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公众需求;同时还要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夯实城市森林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理标志水产品凭借独特地域及品质特性,渐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文章通过506份调查问卷,基于感知价值,以品牌信任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品牌忠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地理标志水产品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正向影响品牌忠诚,而社会价值与地域价值对其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品牌信任在功能价值、经济价值、情感价值和品牌忠诚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地域价值、社会价值和品牌忠诚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并从重视顾客感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认知、强化品牌信任,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户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农户行为意愿的强度是其农业节水选择行为的主导因子,提高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有利于提高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效率,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甘肃省张掖市农业节水户的150份调查数据,引入交易成本与资源禀赋理论,采用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交易成本的3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对农户节水行为意愿的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节水行为意愿主要受经济理性认知影响,价值理性与生存理性强度依次减弱;农户自身禀赋、社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对资产专用性影响效应显著;节水行为外部不确定性、与科研单位的交易频率及节水技术调整频率都增加了农业节水行为的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分别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负向、负向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201、-0.171、-0.014。 相似文献
8.
生态价值认知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以陕西省渭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观察》2017,(2)
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农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矫正生态恢复及补偿政策中的偏差,提升有关政策的执行效率。本文以陕西省渭河流域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价值(包括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认知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认知还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认知,都对农民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影响强度上,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95和0.174)。同时,年龄和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具有更强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近郊区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决策的内在逻辑机理,分析农户农地价值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城市近郊区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实际,构建关于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参数估计结果,结合相关结果展开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城市近郊区农户农地投入的行动逻辑遵循\"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响应\"这一路径形式。研究结论:农户关于农地价值的感知对其土地投入意愿与投入行为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的影响——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价值感知—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的逻辑,分析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的影响,以期为耕地质量保护相关政策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陕西省637户农户调查数据和双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愿意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占所有样本的56.4%,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支付意愿水平为1 157.4元/hm~(2 )·a;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感知和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的一般经济价值感知、一般生态价值感知和特殊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特殊社会价值感知能够显著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同时,受访者的年龄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有较强的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耕地经营意愿越强的农户,其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概率越大;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地块数量越少的农户,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越高。研究结论: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应在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两个阶段进行识别,在帮助农户树立耕地感知体系的基础上,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以提高耕地经济收益水平为前提,加强对农户关于耕地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对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要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相似文献
12.
13.
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检验感知价值、可行能力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研究方法:渐进适应模型和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第一,感知价值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户退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弊大于利\"的感知对农户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利大于弊\"的感知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第二,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也存在代际差异。研究结论: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的认同感和感知价值、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可行能力、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代际差异需求以实施差别化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事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成效,目前相关研究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基于农户个体对技术预期收益、成本、风险等各维度感知的影响研究还较为欠缺,文章拟从此视角开展探析。[方法]从“感知—行动”分析视角入手,基于338家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综合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测度农户技术价值感知对其采用倾向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各影响路径在决策者个体特征、地形条件、辐射圈层及农户是否参与农业组织等变量上的响应。[结果]预期收益和综合价值感知对农户的技术采用倾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本和收益风险感知则对其采用倾向有负向抑制作用; 决策者个体特征对技术综合价值感知及其影响采用倾向的程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农户的技术成本认知、收益与健康风险感知影响技术采用倾向存在显著的地理条件响应; 是否为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成员在农户的价值感知影响技术采用倾向各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多渠道开展技术价值宣传、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节点的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推广效用、加强农业技术价值感知的测度与引导等措施均可对提升农户技术采用意愿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从影响农户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层面出发,建立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方法 文章基于上海市涉农郊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农户的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农户环境感知3个维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均有显著影响,综合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禀赋环境感知(0.503)>政策环境感知(0.208)>公共服务环境感知(0.175)。农户对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3个维度的感知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户的禀赋环境感知路径系数最大,政策环境感知次之,公共服务环境感知的路径系数最小。结论 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在改进宅基地退出有关政策时,应着重注意宅基地退出的经济补偿和退后农户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保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知情度。 相似文献
16.
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中国粮食主产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外部因素和内部信念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的影响以及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是驱动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心理因素,技术特征、结果展示和采纳条件是促进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的外部因素;技术特征和采纳条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有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随着农户收入或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外部因素、内部信念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作用程度会更强。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希望吃的放心安全又营养健康的心理追求越来越强烈,而食品不安全事件却频繁发生,绿色食品作为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类型理论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要求。但绿色食品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同时,销售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1,38(3)
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旅游地加强安全形象管理、降低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对于促进旅游业的恢复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武汉市为案例地,采用目的地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二维结构,试图揭示旅游者风险感知、目的地形象及旅游行为意愿的具体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感知直接显著负向影响旅游意愿;风险感知直接显著负向影响目的地认知形象及情感形象;目的地情感形象直接正向影响旅游意愿;目的地情感形象在风险感知和旅游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采用2015年北京市五环路范围以内的3 000位市民实地调研问卷数据,利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小区绿地、公园以及古树名木3个典型区域出发,研究了北京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支付意愿及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市民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均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市民的支付意愿会对其支付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总体幅度较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对公众参与城市林业的宣传和引导,深化市民感知,营造全民支持城市林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公众作用;完善城市林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环节,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发展城市林业的基础,完善城市林业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梳理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认知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检验,促进宅基地退出政策完善和研究发展。研究方法: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结果:基于38篇文献、115个效应值、21 559个农户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服务评价、市民化感知和所有权认知的正向影响,同时受到风险预期和祖业观的负向影响;在影响程度方面,行为态度、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相对较强,市民化感知较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欠发达地区的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和所有权认知的影响比发达地区强,而服务评价影响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立宅基地退出政策设计、执行、评估、宣传及配套保障的完善流程和分类治理体系;探索多种方式促进宅基地改革与农户祖业观等非正式制度的融合;欠发达地区需更重视农户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宅基地认知水平,发达地区要更注重提升政策执行水平;更多视角的影响因素和异质性来源探索是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