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从创造工具向自主创造转化,对“发明人”角色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发明人”关系到创造物的权利归属、专利审查程序、专利许可等制度修改。利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将具有“发明”的意识能力,未来成为法律意义的“人”也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仅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且要有充分的理由修改专利法。从专利制度看,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符合专利法制定的目标,具体实施也存在障碍,目前亟待解决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利归属问题。应对挑战,应坚持专利法中“发明人”的基本规定,但可以要求申请人履行说明人工智能承担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球已发布多个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定为核心发展目标。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治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落实“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关键主体,但这一理念表述抽象,难以指导企业的日常实践工作。当前企业人工智能治理也面临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组织架构不完备等问题,阻碍治理目标的实现。“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是推进人工智能各环节活动的一种伦理治理机制,与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密切相关,要求在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服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以人工智能融合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AI+ESG)理念作为企业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核心,将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规则,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征分别采取渐进式或重构式的治理模式,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人工智能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经被迅速应用到各种场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无锡构建的“465”现代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产业位于未来产业之首。要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规划,筑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算法、算力、数据三大基石,持续进行人工智能场景的精准创新提高应用渗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的迭代升级,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对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新闻、演讲、小说等智力成果,能否认定是“作品”在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认为,在法律层面应当尽快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规范表述。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构成作品的“二元创作主体”,但作者只能是程序开发者即人工智能的操纵者,而不能是无法律人格的人工智能。同时,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归属的制度设计可类推适用职务作品制度,采用“法律拟制”技术,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作者”地位,让人工智能作品具有可版权,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标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着社会建构自我的方式,也塑造了现实社会的发展形态。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已经被重新建构和型塑。聚焦人、技术和社会的本质三重维度,从哲学与社会思想角度对其进行源流考察和义理论辩,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质进行反身性思考、批判性分析,继而将人工智能置于个体的、结构的及历史的视野中进行再认识、再审视和再建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议题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种反向但本质归一的逻辑,“社会为体、技术为用”的人机共生与“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解放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也预示着人工智能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学科规训制度与刑事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原是教育的一个概念,福科揭示了“学科”包含的“规训”与“权力”的实质,使其成为批判现代知识生产体系的话语工具。鉴于我国刑事学科的现状,提出应对“刑事一体化”思想持谨慎态度,以避免强化“刑法本位主义”,抹杀其他刑事学科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由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遍了全球,因其能够与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流对话、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撰写文案及新闻报道甚至论文等功能,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无限遐想。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已经成为熊彼特意义上的“破坏式创新”。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当下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奇点”,未来的机器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的生物性智能。还有人认为,与之前发明火和机器不同,它是人类最后一次发明,因为它正在取代人的智力正常发育与发展,可能开启了人类终结的“潘多拉魔盒”,也可以说是走向了一条向“死”而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维胜 《经济师》2002,(3):168-169
文章基于企业“三维体”跨文化根植于企业“三维体”管理思想 ,探讨了企业管理“三维体”跨文化的涵义及背景因素 ,对主张文化发展的民族独立体系 ,各自构成中心论进行了批判 ,并应用自然科学物质三形态 ,论述了认识“三维体”文化形成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和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日,人工智能又一次成为焦点,谷歌旗下一家公司研制出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比赛中5:0完胜欧洲冠军、职业围棋二段樊麾,有人评论这意味着机器“智商”有了重要突破。此前,计算机程序虽然在跳棋、国际象棋等棋类上击败过人类,但围棋战术复杂、路数更多,一直被视为人工智能最难破解的游戏,人类首次在围棋上败北,是这次引发震动的原因。下个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将与李世石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需要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效应   “生态需要”是在一系列科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理论范畴。这里的“生态”在生态学中被解释为“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王松霈等, 1987),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无限性的概念,人类作为具有高智能的有机体必然要不断拓展其生存的空间;这里的“需要”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复合体系,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被扩展和丰富内涵,也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因此我们曾将人类的生态需要的本质界定为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作为时代主导性技术与社会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断深化对自然力运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具有以人工智能生产力要素化为引擎的先进性,以生产力要素智能化为依托的快速迭代性,满足多样发展需求的普惠性,使各领域联系日益紧密的通约性,推动人类持续发展的绿色性。智能生产力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质态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智能生产力,要深刻认识加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养规模宏大的创造性劳动阶层为抓手,以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动力,以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12.
黄静秋 《经济学家》2023,(10):33-42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用于模拟人类智能活动或延伸人们智能能力的人造智能机器或系统.人工智能应用于石化行业,对石化行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可以应用于石化行业的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主要用途有:采用人工智能优化石化行业的生产过程控制;采用机器人巡检工作现场,确保石化装置安全运行;可以形成石化行业独有的人工智能体系和产品.  相似文献   

14.
植物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植物资源的刑法保护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我国破坏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由盗伐、滥伐林木个罪和立法体系的初步形成,逐步走向发展完善阶段。深入研究破坏植物资源犯罪,对于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及其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因为欲望、情感和价值观是偏心、歧视和敌对的根据,模仿了人性和人类价值观的人工智能就和人类一样危险。创造性不在于联想和组合功能,而在于在破坏游戏规则的同时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一旦人工智能获得自主建立游戏规则的创造能力就危险了。如果人工智能具备了哥德尔反思能力,就很难控制人工智能了,因此安全的人工智能必须限制在没有反思能力的图灵机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有机融合的环境条件下,现代互联网体系与传统产业链结合,整合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形成新经济体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颠覆性的冲击。数字经济发展是以“数据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新动能,通过数字经济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刁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1):119-125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可逐步实现自主发明创造。然而,现行法律并没有厘定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物的法律地位,导致法律对其的适用出现失灵态势,而先行者优势保护模式、添附保护模式以及职务发明保护模式等是当前理论上比较典型的应对之策。其中,职务发明保护模式更契合人域法的法治秩序以及我国专利保护环境。人工智能本身被视为雇员而拟制为发明人,人工智能使用人被视为雇主而成为专利权人。此外,《专利法》应在专利审查期限上为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物开辟“绿色通道”,在动态流转中提取交易额的5%作为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并完善强制许可条款。  相似文献   

18.
国外关于行为在刑法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存在着争议: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还是作为犯罪成立第一要件的行为.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大多只是把它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要件的要素之一来讨论,而忽视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地位以及本质的意义.行为应当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基础,是犯罪概念的基础要素,应当更倾向事实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汪煜 《江南论坛》2021,(9):41-43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及大数据造就了人工智能创作作品.人工智能创作又被称之为"数据驱动的创作"(Data-Driven Creativity)或"算 法 创 作"(Algorithm for Authorship).学界将算法创作的功劳归功于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理论.深度学习使机器具备逻辑和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再现.诚然,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理论,作为其分支领域的深度学习,当前甚至可以成为人工智能的代名词.深度学习带来了一个新浪潮,其目前主要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解决目标识别、语音感知和语言理解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任务.而深度学习给版权法领域带来的挑战,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作品创作模式.在作者权体系下,作品一直被视为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表达,作者与作品是"父与子"的关系.深度学习的算法创作模式下,机器独立创作、人机共融创作产生的内容能否具备可版权性,成果如何保护,产生了争议,因而有必要在剖析算法创作过程的基础上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明 《经济》2024,(4):80-81
<正>在2023百度沸点年度榜单上,“AI大模型”“生成式AI”入选成为“沸点年度科技热词”。2023年可谓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内容生成能力表现惊艳,一时间拉开了国内“百模大战”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累计发布20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事实上,ChatGPT只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助理研究员赵昊接受《经济》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ChatGPT属于自然语言处理这一类别,基于已有的Transformer算法进行自然语言的建模,通过对海量数据及人类偏好标注的方式学习,显得极其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