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我国玉米供需形势变化需要国内玉米供给适时作出调整,通过分析玉米供给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农户行为,为国家制定政策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玉米种植决策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利用2008—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级玉米播种面积和出售价格的面板数据,加入替代作物比较效益和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虚拟变量,基于Nerlove 模型对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东北地区玉米短期缺乏价格供给弹性,长期则富有弹性;(2)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刚性;(3)玉米与大豆、水稻的比较效益是影响东北地区农户玉米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4)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短期内仅通过市场价格变化调整玉米供给能力有限,还需要一些配套支持政策及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决策;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要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农户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从而增加种粮收入;通过加大“两区”政策支持,将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优势产区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提升农产品品牌资产,对构建新型品牌农业格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模型,对有过实体店和互联网购买农产品经历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策略(即服务策略、体验策略和传播策略)、数字特征及品牌内涵对农产品品牌资产的影响。结果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服务策略能正向影响品牌忠诚;体验策略能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传播策略正向影响品牌联想;数字特征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品牌内涵则能同时正向影响品牌认知、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结论 (1)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品牌资产的不同需求,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2)在技术波动和竞争强度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同提升农产品运营效率。(3)企业要深入挖掘品牌内涵,根据不同品牌类型选择高效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构建市场、政府、社会3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探究了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以期为高效低毒农药的有效推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冀、鲁、豫3省598份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绿色认证、政府补贴、技术培训、与农资店员的交流程度均能正向影响农户施用行为。(2)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技术认知限定下,影响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小规模种植限定下,绿色认证对农户的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短期种植限定下,与农资店员的交流越频繁农户越有可能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不认可高效低毒农药重要性限定下,进行过绿色认证、与农资店员交流程度的提高可以引发农户的施用行为;而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则始终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 因此建议引导农户积极进行绿色认证、拓宽政府补贴的范围、扩大技术培训渠道、促进农户与农资店员的常态化交流、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学者忽略了农户的气象认知对其天气指数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方法 文章基于山西省岢岚和江苏省南通市430食用豆种植户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食用豆种植户对气象(如平均气温、平均降雨、干旱、霜冻等的发生次数及严重程度)的感知对其购买天气指数保险意愿的影响。结果 (1)食用豆种植户的气象感知显著地影响其购买天气指数保险的意愿。此外,食用豆种植户的村干部经历和兼业户身份对其购买天气指数保险产生正向且显著的影响;(2)而家庭人口数以及是否有专门的食用豆贮藏场所等对食用豆种植户购买天气指数保险产生负向且显著的影响。结论 因此,在食用豆种植户中推广天气指数保险应关注到其气候的感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公益宣传片、教育培训等,线上线下、网络电视手机、书籍宣传册等)宣传气候变化对食用豆种植的危害,强化食用豆种植户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提高其购买天气指数保险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动态变化性和多样性,因此,消费者在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渠道选择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影响因素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超市和农贸市场两大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影响消费者购买渠道的因素不存在重叠和交叉,也因此决定了农贸市场和超市两种流通渠道的竞争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且这种不可互相替代的格局将会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现阶段,我国化肥低效、过量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增加农作物种植成本,还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优化施肥结构,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设施蔬菜为例,从技术环境视角出发,以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河南省440份设施菜农的调研数据,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技术环境对菜农是否采纳有机肥技术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并运用Log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设施菜农都采纳了有机肥技术,但采纳程度较低。有机肥使用成本、家庭务农数量、农产品畅销度、农产品价值认可度、参加技术培训和有机肥补贴政策对菜农是否采纳有机肥技术具有显著影响,而有机肥购买成本、有机肥使用成本、家庭务农数量、蔬菜种植规模、农产品价值认可度和有机肥补贴政策对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政府部门可以采用多元化培训、跟踪式咨询服务、社群型学习小组等方式创新菜农有机肥技术培训模式,同时,通过加大有机肥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快有机肥施用机械设备研发等措施降低菜农有机肥替代成本,从而提高菜农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 鸡蛋胆固醇与身体健康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鸡蛋食用量。方法 文章基于消费者视角,根据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胆固醇认知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的影响。结果 (1)城镇居民基本上实现了每人每日食用一枚鸡蛋,与鸡蛋实际食用量相比,调研到的样本目前还未达到认为合理的食用量。超过2/3的样本认为食用鸡蛋会导致胆固醇摄入量增加,从而会影响人体健康。(2)经模型验证,胆固醇认知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城镇居民为了身体健康以及减少胆固醇摄入量,会有意减少鸡蛋食用量,而且城镇居民鸡蛋胆固醇的负面认知更容易促使其鸡蛋食用量控制在自认为合理的范围以内。结论 基于此,该文结合胆固醇认知等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提出了引导消费者科学购买及食用鸡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化乳制品消费结构、推动消费方式多元化发展,能够在保持消费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多途径提升乳制品消费水平,加快乳制品消费转型升级,助力居民营养健康。方法 文章利用2009—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城乡之间的因素差异。结果 (1)收入增长可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量,在利用IV-Hekit模型克服内生性后,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增长可通过丰富乳品消费种类加快乳品消费结构升级、增加乳品消费频次形成结构化膳食两条路径增加乳制品消费;(3)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对乳制品消费量的正向作用更明显,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对乳制品消费种类和消费频次的提升作用约为农村居民的两倍。结论 增加城乡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需引导居民形成多元化健康饮食方式,带动乳制品加工营养化高值化,推动地方特色乳业发展;强化乳制品消费引导和配送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低收入人群营养改善计划,保障弱势群体食物基本供给和营养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宗教信仰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牧户的动物疫病防控行为,探索改善牧民防控行为的可行方案,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 文章基于青海省537份实地调查数据,在利用Ⅳ-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宗教信仰对牧户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以及信息渠道的调节作用。结果 (1)相比于无宗教信仰者,有宗教信仰的牧户进行动物疫病免疫的概率要低29.0%,进行动物疫病上报的概率要低14.2%,即宗教信仰对牧户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旧成立;(2)通过宗教类信息渠道和更多信息渠道数量了解动物疫病防控能有效缓和宗教信仰对牧户防控行为的负影响,即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结论 政府要重视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牧户动物疫病防控行为的影响,积极拓展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措施、方式等信息的传播渠道,适当协调宗教组织配合政府普及科学的疫病防控理念,促进宗教与政府、社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宗教组织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从而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玉米稳定供给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23个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将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样本农户的玉米种植调整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不同产区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优势产区,农户新品种采用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其他作物面积、玉米收入占比、生产者补贴标准满意度对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显著。在非优势产区,农户上一年种植面积、玉米收入占比、合作组织对玉米种植调整行为影响显著。结论 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适当提高优势产区玉米补贴标准;加强玉米良种研发,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有效推动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谷物、肉类等重要农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稳步提升,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补充国内农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业已成为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内外风险与压力不断增大。方法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农产品进口现状,研判未来农产品进口趋势,最后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结果 当前,在保持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呈持续增长态势;进口结构有所调整,大豆占进口农产品的份额最大;进口渠道呈现多元化,但市场集中度高的现实未得到转变。未来,在国内市场供需“紧平衡”且国内生产竞争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进口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空间尚存,但须警惕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结论 应理性看待中国农产品进口这一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安全原则,进一步夯实国内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加大农产品贸易合作力度,增强不确定性因素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国农业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为了评估临时收储制改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2011—2018年新疆和其他棉花主产区县级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法(PSM-DID)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总体影响、动态效应和区域效应。结果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调控国内棉花供给起着重要作用;该政策总体上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棉花面积和产量显著提高;从政策的动态效应来看,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三年一定的方案对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试点期一年一定的效应;此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南疆和北疆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对南疆棉花生产的促进效果更显著。结论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缺乏棉花定价权,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且容易触及WTO黄箱补贴的限制等问题,该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逐步向脱钩的补贴方式过渡,并积极探索财政补贴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补贴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分析了新疆昌吉市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善治格局的形成。方法 基于新疆昌吉市微观调查数据,在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心理认知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并揭示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 (1)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总体呈现出“意强行弱”特征;(2)参与意识、效益感知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较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较小,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3)知觉行为控制、参与意愿对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较大,主观规范影响较小,效益感知和参与意识对农户参与行为不存在直接影响,即通过农户参与意愿对参与行为产生间接影响;(4)政策环境的正向调节效应存在,表明政策环境在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结论 要保护农户环境权利,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要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要提供参与机会和拓宽参与渠道,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法 文章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利用甘肃省348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1)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行为意愿模型中,农户家庭禀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次之,交易费用和主观规范的影响力最小。(2)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参与行为。(3)感知绩效对小农户行为态度的影响强于感知风险;小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上级政府和村集体的信任度;缔约条件对小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更有效,农户较为重视进入门槛高低;劳动力数量、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对收购产品中介的熟悉程度对小农户行为意愿均具有重要影响。(4)多群组分析得出不同类型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禀赋对自给型、兼业型和退出型农户的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发展型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变量对不同类型小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些变量在不同类型农户参与现代农业意愿与行为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要加强现代农业宣传力度,改善农户行为态度;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发挥周围人群的示范效应;提供技术、资金以及市场信息支持,增强农户对现代农业的掌控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设计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促进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治理农业污染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旨在探究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方法 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00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 (1)耕地质量禀赋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耕地质量禀赋每增加一个单位,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率将提高25%,土壤越肥沃,灌溉条件越便利,通机耕路的耕地,农户越会采纳化肥减量技术。(2)耕地质量禀赋越好,则农户更愿意参与横向分工,促进其采纳化肥减量技术,中介效应为0.062,且纵向分工能明显缓解质量禀赋较差耕地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的负向影响。(3)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社会分工增强了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而耕地质量禀赋对大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因此,多渠道提升农户耕地条件,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分工,对不同规模农户采取差异化的激励和引导策略,均是推广化肥减量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农地种植结构与中国粮食安全直接相关,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打实地调整种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 (1)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关系,拐点为2.533hm2。当农地经营规模小于拐点时,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拐点后,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趋粮化”。(2)分粮食功能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了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3)地权稳定性对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提出发展农机服务市场、协调各区域粮食生产责任、引导农户签订权责明确的土地流转契约、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机制,确保农户种植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农业生产源头关乎到农产品安全,当前学界就农产品“一家两制”差别化生产相关研究已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影响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的判断。方法 文章以19个村庄的调研为基础,检视“一家两制”概念及其理论预设后发现,农产品“一家两制”的差别化生产并非普遍而只是个别现象,已有研究存在证据不足和社会误读等问题。结果 (1)自留地因素是农产品“一家两制”差别化生产的主要证据,但该文认为自留地作为特殊的历史产物不应被纳入农产品差别化生产研究范畴。(2)农产品有差别的生产方式并不完全是农户有意为之的行为,也有无意之举或农作习惯等因素。(3)多元理性的逻辑模型与当前农业生产现实并不契合,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均难以有效解释农户农业生产行为。(4)“一家两制”理论存在消极的重建食品安全信任、对农户的道德谴责和加剧消费者不信任的弊端。结论 已有“一家两制”概念及其理论研究存在解释力和契合度不足等问题。食品安全治理需从多元主体出发,而不应单纯将农产品安全问题归因于小农户。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为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对352个消费者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研究消费者购买观赏鱼的意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娱乐认知程度、价值认知程度和养殖意愿对消费者购买观赏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消费者对购买"新、奇、特"品种、商家主推的特色品种的关心程度和商家售后服务对其购买观赏鱼意愿呈正向影响;观赏鱼健康状况是消费者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成本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婚姻、是否为家庭主要消费购物者、家庭装饰情况、社会活动、观赏鱼来源认知程度、购买市场上流行品种、观赏鱼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观赏鱼附加消费认识度、商家售卖场地的布局等九大因素对消费者是否具有观赏鱼购买意愿无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理清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的特征及趋势,对于及时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1996—2021年世界农产品贸易数据,文章从总体—行业—加工程度3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及重要节点特征。结果 (1)各国间农产品贸易关联日益加深,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数量显著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中心主导地位被削弱,但由少数国家主导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情形并未改变。(2)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地位显著提升,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位于前列,但中介中心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国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依然不足。(3)各国在不同细分行业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少数贸易伙伴的少数产品,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流,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农业贸易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结论 为此,应持续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拓展与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不断提升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展生态脆弱区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管理,以及拓宽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栅格指数模型,构建川西高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1)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相对较小。(2)大白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1.652 5 万hm2;苹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流域河谷山地和岷山山脉,其中高适宜区36.121 5万 hm2;梨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31.025 3万hm2;甜樱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和山地,其中高适宜区16.891 4万hm2;核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区,其中高适宜区41.913 7万hm2。(3)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评价,川西高原推荐种植核桃和梨的县(市)最多,分别为22个和16个。推荐种植大白菜的县(市)最少,只有3个。(4)川西高原农业产业光温条件好、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但常受低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耕地比重小、分布零散且耕地质量低;低纬度高海拔同时地势高耸、地形破碎;交通和灌溉设施薄弱,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川西高原典型作物产业发展。结论 研究结果符合川西高原典型作物种植现状,但是该研究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对内源性因素考虑不够,缺乏对劳动力、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分析,同时缺少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等外源性因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