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环节。在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等特定因素影响下,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须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坚定中国共产党在“三治结合”中的主体和主力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乡村群众治理需求的价值遵循;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依归;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理路。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延斌 《江南论坛》2023,(12):71-75
加强与创新基层治理,需要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主体、内容、机制深度融合,尤其要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矢”射基层治理之“的”,不断推进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近年来,汕尾市通过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汕尾样板”,实现了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华丽蜕变。以汕尾市为例,研究其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对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文章基于对甘肃省清水县的调查,围绕清水县当前自治主体缺位、德治建设有待加强、法治基础薄弱的现状,针对在"三治融合"建设存在的对"三治融合"治理理念认知不足、各治理主体能力不足和"三治融合"运行缺乏制度规范性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三治融...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乡村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以致支撑乡村治理的内生性资源匮乏,农民处于松散状态,组织化水平低,“乡政村治”遂演变为“乡政浮,村治虚”。新发展阶段,只有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夯实物质基础、重塑基层组织,并有效弥合“自治”、“法治”和“德治”之间长期存在的实践隔层,进而切实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展阶段对我国乡村治理的领导机制和乡村治理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领导干部、主体结构、人才机制、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党建主线、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创新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角度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朱文斌 《经济师》2023,(11):115-116+118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赋能已然成为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使得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人治”到“数治”的理念转变、全过程链式智慧监管以及数据集成下的精细化管理的革命性变革。由此,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数字空间下的乡村环境治理主体互动时空的突破、科学决策下的乡村环境治理效能的提升以及权责对等下的乡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运作机理。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中的数字陷阱、数字依赖等问题,要求政府需与时俱进地优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环境治理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以及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李光绪 《经济纵横》2022,(9):121-128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我国作为一个具有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民国时期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作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三杰”,其对乡村现代化的早期追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本文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来源,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以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脉络的梳理、分析及比较,归纳概括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独特性,从主体自治、外源内生、产业融合、人才建设和注重调查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早期乡村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静静  刘春丽 《经济师》2023,(2):222-224
从“国家—社会”关系结构来看,内生性社会组织由乡村社会内生治理需求衍生,外生性社会组织由国家总体治理需求衍生。乡村振兴背景下,二者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成为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主推手。通过对当前内生性社会组织与外生性社会组织在组织产生、组织发展、组织目标等组织特征方面异同的比较,就其反映出的各自优劣之处得出当前应从内部的人才发展、组织机制和外部的政策支持、资源供给等方面来促进两者的协同共治、优势互补,实现内生性社会组织与外生性社会组织的耦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演进经历了总结深化以往“三农”建设经验、开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建阶段,提高生产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强化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基础的深化阶段,积极推动参与主体能动创新、激活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内生活力的升级阶段。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农地功能优化与主体行为的负外部性、农村治理功能发挥与基层权力配置不均衡、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多元主体发展不充分。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把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基层权力运作的政治生态、以地方性知识为保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链及以村域合作创新为支点提升乡村振兴主体的自主能力,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化向度。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其包括高层的国家、中层的省市和基层的县乡村三个层次的内容。乡村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也是其薄弱环节。只有筑牢基础,整个体系才会稳固,进而实现优化。乡村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融合、群体分化、利益调整、观念更新……一方面刺激了乡村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另一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当前大数据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迈向乡村善治之路,切实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当前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治理对象,因而就要求农村基层的治理能力应该更为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农村基层治理有着“三重”动力机制:政策推动、利益驱动、社会认同,同时也存在阻碍乡村基层治理的“阻力”,就需要去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来打破阻力,更好地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治理资源下移和治理工具日益专业化,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融合"的基础更加完备,其基本内涵包含分析思维、理论证成、传统模式三方面。浙江省桐乡市率先推行现代意义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同时也面临群众活力不够和持续创新发力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以SCC三维分析框架理论创新基层社会"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在宏观层面完善制度标准设计、中观层面推进治理结构整合、微观层面加快参与者能力建设,可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和整体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也是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江阴市探索农村治理新架构、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剖析其呈现的"一核两网三治"融合共治新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建言献策、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姜鑫玥 《经济师》2024,(3):18-19+21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的重心则倾向于社区治理,因此,社区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但社区治理工作发展仍面临多重困境。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探讨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多方主体如何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可拓展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领域,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探索共治视域下社区治理工作新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治理有效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法规制度不完善,基层政府与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公民社会地位和乡村认同程度低。山西省S村乡村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陷入村委会自身定位与现实脱节,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参与主体间关系界定模糊,公民自身参与效能不高的困境中。鉴于此,从发展乡村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培养参与主体,增强参与意识;细化制度规定,优化组织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拓宽参与渠道四方面着手,提升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 给出了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健全和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重点在于充分发挥政府、 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协同效应不断提高治理效能。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也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 中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必须确立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强化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 构建政府、 市场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在具体的治理体制机制层面, 需要在 “一案三制” 的基础上进行体系与功能扩展,进一步转变治理理念, 建立完备的重大疫情 “双备份” 监测预警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形成联席会议机制+开环的协调委员会+功能模块化的应急管理反应机制, 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和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公民应急教育和义务履行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经济基础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