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雪元 《新经济》1995,(8):48-49
为了落实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确保我国在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在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香港特区)保持“香港原有法律不变”,国家赋予香港特区立法机关广泛的立法自主权,使我国地方立法与香港特区立法形成重大差异。分析阐述这种立法差异,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政策法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5个省份立法活动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内确实存在立法冲突的状况,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机制有建立的必要性。中原经济区立法协调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在于,首先,中原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次,行政区划和利益主体保持不变;最后,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职责权限的分工。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地方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地方立法权,尤其地方经济立法已从浑然一体的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立法体制;地方经济立法与中央立法已成为我国立法体制中互为补充的重要模式。然而,由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在现行体制模式和经济立法权限划分上,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该文通过对我国地方经济立法的法理分析、现状研究等,以期优化我国地方经济立法权。  相似文献   

4.
黄震 《环境经济》2012,(4):53-5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建立立法成本效益制度的要求。近几年,北京、山东、福建、云南、上海等地的立法机关陆续开展了地方立法后评估的探索工作,环保立法项目也在其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意在借鉴各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险法出台,这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行立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法从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明确养老保险可以进行转移接续,到要求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加强对百姓"保命钱"的监管……社会保险法的通过和实施,关系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立法上,地方政府以"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在工资集体协商的筹备启动和协商商谈阶段发挥辅助作用,在协议审查和协议履行阶段发挥主导角色。实践中,地方政府以"推广者"的实际运行,着力于工资集体协商的筹备启动和协商商谈,而对协议审查和协议履行相对忽视。地方政府的角色偏差会导致工资集体协商协调劳资关系、完善工资决定机制的功能发生扭曲。回归"监督者"的定位,需要恪守协约自治下的政府角色,对协商过程各阶段的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央的指示与要求,既体现了地方社科院作为"思想库"、"智囊团"的本质属性,也指出了地方社科院应当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本质要求。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任宗哲的发言介绍了该院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本刊以访谈的形式将任宗哲院长的发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对于设区的市有针对性的处理地方事务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立法实践来看,新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在行使地方立法权时,面临专业立法人才缺乏、立法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等问题。在今后的立法实践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构建立法队伍、学习各地以前的立法经验,立足实际以突出地方特色,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制定高质量的地方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税法的历史经历了从恣意到形式法治并最终走向回应性的过程。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的税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形式法治阶段和回应性阶段的耦合以及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的现实。虽然现在地方政府所享有的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具有一定的回应性,但是由于中国对转型时代背景的脱离导致出现了回应价值错位、回应无力、回应性权力行使主体不当、回应性与形式法治不协调等问题。为了应对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困境和建立现代税法制度实现税法的功能地位,必须以税法的回应性作为基本思路,通过中央制定《地方税法》、《税收优惠法》等方式来建构地方税收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10.
信息管理者一旦面对具有经济价值的个人信息时,可能将会趋之若鹜,非法收集、 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数据库,谋取非法利益.面对这条黑色利益链,立法机关需要建立个人信息权规制个人信息收集、 处理和利用行为.构建个人信息权之前,需要从立法层面界定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制的保障和推动。生态经济区的立法类型只能是促进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难以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立法机关可以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同样遇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难题,为了保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先后在劳资集体协商制度、反垄断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分配在内的社会分配体系和收入调节机制。研究发达国家调控收入差距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缩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精辟论述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法制建设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承担着保护人民、惩罚犯罪,维护稳定,保障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任。严格执法的理论是人民法院开展各项审判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一、有法可依是人民法院活动的基础 为做到有法可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机关加快了立法的步伐,自一九七八年底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了近300个法律、法规,国务院颁布了近800个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订了3000多个地方性法规,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协调区域内各行政区划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想法不切实际,定期协商机制及成立共同协调机构的协调方式效果不佳,必须用法制手段来协调.而在法制协调手段中,区域行政立法的形式是最佳选择.要通过完善立法和相关法律的方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是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的另一种合法形式,解决其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推进立法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是地方立法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提高地方立法质量1.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一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发达国家已趋于完善,并对环境的保护和纠纷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只处于政策层面,尚没有上升为法律,在政策的指导之下,地方各自为战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对制度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因此对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对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令 《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04-207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由这个体系形成的法律框架直接规范和影响着地方立法,一方面,地方立法要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另一方面,地方立法要体现地方特色,有所创新。在对重庆地方立法作过一些基本评估后,便清楚地看到地方法规存在的一些问题,因而,需要更加明确地方法规理当承担的任务。围绕重庆建设与地方立法为例,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区域一体化、地方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与差异性、群体性与集中性、中观性与微观性的矛盾属性,导致区域合作中的地方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且利益冲突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领域,阻碍了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了协调利益冲突,亟待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完善利益分配协商、利益分享与补偿、利益争端调解、利益共享等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构建集体协商制度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而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构建面临着劳动力分化、工会不给力、法律规制不到位等方面的约束和障碍。在构建中国式集体协商制度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需要我们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提高工会覆盖率和战斗力,积极推进自上而下的集体协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集体协商机制的融合,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和经济性罢工的立法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从理念到实践转化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更多的是为其他目标而并非为生态补偿制定.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维护环境公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揭示了实践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和障碍,进而提出从赔偿观念、立法、补偿支付机制及地方模式探索等方面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从理念到实践的路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