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新闻是以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听众,要做好广播新闻节目,新闻编排是关键所在。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随着网络、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也面临挑战,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好的编排应当展现节目鲜明的主线、清晰的层次、顺畅的串联、丰富有效的信息等等,可以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境界。本文就此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寇亚范 《活力》2010,(6):186-186
报摘与报评节目,是指广播媒体对一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报纸在一定时间内所报道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编排,以摘要、导读、分析、评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广播新闻节目形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晚报浏览》就是一种全新风格的广播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3.
张锐  申宁 《活力》2005,(6):306-306
近年来,广播新闻改革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才能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和吸引力。当前深化广播新闻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当转变到侧重于充实内涵上来,进一步发挥广播优势,扬长补短,努力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立中 《活力》2013,(6):85-85
广播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编辑在广播新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编发新闻时要坚守编辑原则.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方法,从而呈现给听众一顿丰富的听觉盛宴。  相似文献   

5.
牟维宁 《活力》2014,(23):48-48
当下,广播媒体发展已进入移动互联收听时代,用手机听广播成为潮流。在受众对媒体接触呈现碎片化、移动化的大趋势下,传统广播新闻节目该何去何从?怎样进行变革,才能不被时代抛弃?目前,各地广播传媒机构都在有针对性地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国内多家转型成功媒体经验,我认为,必须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到“四个改变”,打造与移动互联高度融合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6.
靳松 《活力》2012,(6):217-217
《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启播。迄今,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都在省级卫视频道播出当地《新闻联播》。据2011年6月央视索福瑞数据:全国市场共有25家卫视在每天18:30时段播出本省的新闻联播,时长基本在20-30分钟之间。笔者供职的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72010年在全国市场收视份额为0.42%,与《湖南新闻联播》并列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  相似文献   

7.
吕广军 《活力》2010,(20):163-163
在广播新闻报道上进行创新,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大胆创新,使广播新闻宣传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新闻节目创新、表现方式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创新、新闻报道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8.
李修利 《活力》2011,(8):167-167
广播媒体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动。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听众来信到热线参与,从手机短信到互联网时代的BBS,广播不断利用新技术完善自身的互动优势,在web2.0时代,广播利用微博互动更是极大拓展了听众的参与空间。广播互动是利用网络的互动,其关键是要为网络提供内容,而这也将提高广播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9.
刘启强 《活力》2010,(12):125-125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如今,面对报纸、电视、互联网的挑战.广播要想赢得听众、突出自身效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而音响作为表现广播优势的主要手段,它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能够使听众发挥自身的视觉想象力.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亲切感,增加报道的可信度、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包丽 《活力》2010,(23):60-60
我国的广播在上世纪中期曾经是黄金时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电视媒体的高速发展.广播曾一度陷入低谷。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在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知识性强等专业化频道,使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传播手段单一、新媒体分流、中央和省级广播落地、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使滞后发展地区地方广播事业在当地传媒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寇亚范 《活力》2010,(21):154-154
广播是一种以电波为载体.以声音为媒介的舆论传播工具。它是“说”与“听”的艺术,与其他传媒(如电视等)相比.广播具有瞬间即逝,“可视性”差的弱点。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  相似文献   

12.
王旭晶 《活力》2013,(18):65-65
广播的巨大力量.最根本的就是它与这个世界.以及塑造这个世界的众多事件保持同步变化。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和融合并没有预示着传统广播的灭亡,相反。这些新的平台促进了广播作为一种媒体的这种情况,它们使传统广播受益。  相似文献   

13.
谭婷婷 《活力》2014,(14):58-58
广播这一媒体有其自身的特性,声音是构成广播的唯一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广播传播是靠声音进行的,是靠听觉实现的,用声音传播信息是广播的主要特点,用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因此,“声音美”如何在广播中体现,是广播人追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王慧臣 《活力》2011,(2):88-88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聊聊如何把广播新闻节目做成脱口秀。 在梳理这个题目时,心情还是很忐忑的。因为在这个题目里。仅是脱口秀一词的概念就非常丰富,而新闻的内涵就更加深厚。今天我仅就我自己从这段时间做节目所得到的一些浅显的经验.和对比学习同类节目所做的一些归纳来谈谈我的一点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潘万喜 《活力》2009,(9):102-10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三贴近”优势。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日益成为观众欢迎的新闻节目。而作为电视新闻的门面。主播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个性魅力也感染并影响着观众的收视。今天,民生新闻主播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唯有尽快确定自身风格定位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丽敏  安北荣 《活力》2006,(5):254-254
今天的广播在全体广播人的共同努力下,应该说已经已走出低谷,正以不可取代的自身优势,获得越来越多的听众。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百姓中广播的接触率为64.4%,有7亿多人听广播,收音机的普及率达69%以上,都市人听广播的比例更高达72%。这些数字表明,广播的魅力不但没有因为媒体竞争的激烈而减弱,而是在听众的耳中越来越持久恒远。广播节目的持久恒远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声音、音响、想象和互动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冬蕾 《活力》2011,(6):223-223
不管是在广播、电视、还是在新媒体中.新闻节目都是最重要的节目类型,而新闻播音也相应地成为了各种播音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随着社会和媒体的发展,新闻节目的形态以及新闻播音的样式也必须随之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那么,常见的新闻播音样式究竟有哪些?如何选择适当的播音方式?央视新闻播音有哪些特色?地方台如何在新闻播音方面确立自己的风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不断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霜 《活力》2013,(4):163-163
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的兴起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以及强大的信息资源凝聚力对广播等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但微博对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不仅仅是挑战.也是发展的重要契机。广播电台如何在微博时代发挥自身优势,创新传播形式。从而达到与微博共生共荣的状态,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节目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所发稿件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办好电视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婧涵 《活力》2008,(9):86-86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民众参与社会事物决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以各种传媒结合自身的特点,相继推出了一些反映民声的新闻节目,因此,民生新闻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