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心职能指数、可达性、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引力模型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地级及以上16座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成渝经济区整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即一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分析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红  曹晖  庞兰芳 《经济地理》2008,28(3):372-376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与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应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培育东南沿海经济增长极。文章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涵义作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的合理确定、区域竞争力(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引力及中心城市定位进行了科学的建模分析与预测,在总结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人口与面积较大,而中心城市徐州综合实力较小,并且与周边经济区存在明显的交集,这些现象表明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淮海经济区范围过大导致各相关省份以及各成员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来争取国家对淮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难以形成省级协调机制来推动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因此,研究淮海经济区的合理范围成为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来计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通过综合比较徐州及周边经济区中心城市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行政吸引力以及现有经济联系,认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包括12个城市,发展区域包括2个城市,还有8个非淮海经济区城市.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都、重庆两个特大中心城市,在没有次一级的中心城市支撑下,造成了对本区域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虹汲效应",内江、自贡等成渝经济区的中部地带发展陷入了"塌陷"的境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方向是推行"多极多点"发展战略。由于内江、自贡等城市之间独特的条件和基础,推动内自一体化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区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国  赵群毅 《经济地理》2004,24(1):8-12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市经济学会首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二月二日召开。会上决定成立三个研究会,各自选定研究课题,开展科研活动。1、经济研究会,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广州市的经济优势、特点、结构及发展方向;如何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州经济区;如何发挥广州经济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 任何一个城市(镇)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起着某种职能作用的中心。从经济角度看,城市(镇)就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该区域内的其他地区就是其所依托并联系的经济腹地。一个经济中心和其经济腹地便构成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经济区。探讨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专业化部门是研究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各经济区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总是因地制宜地  相似文献   

14.
市领导县的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和经济网络,其目的在于提高地区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上海经济区经济发达,工业比重大,大中城市多,城镇化程度高,十个城市已分别管理经济区所属所有的县。  相似文献   

15.
邓晓兰  郑良海  侯英 《经济地理》2011,(7):1070-1075
以财政管理体制如何配合关中经济区的组建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城市联系测度和相应的财政体制调整政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模型,分析关中经济区主要城市的中心等级划分,计算城市间的可达性系数和空间相互吸引强度;其次,对关中经济区经济联系度低的原因进行剖析,客观分析陕西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中对城市联系的制约问题;最后从财政体制角度提出促进关中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型的经济区。”为了确保中心城市发挥多种经济功能,重要的一环就是振兴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比较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差距。文章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了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应该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海峡两岸的交流,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科技教育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城市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城市经济区的认识还未完全一致。概括起来,基本上是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是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的生产地域单元,即地域生产综合体。这主要是从生产力合理布局考察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的规划,实现生产力地域空间结构的最优化,经济的高效化。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应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区界。另一种认为城市经济区主要是适应商品经济横向联系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而形成的一种“平面交织、辐射联系”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管理形式,即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其目的在于改变以纵向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横向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各种城乡结合、条块结合的经济网络,适应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主张城市经济区无需有明确的稳定的区界,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区位”就可以了。并认为实际而具体的区划对于城  相似文献   

19.
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途径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越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61-162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其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东北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沈阳经济区发展基础良好,未来建设应从中心城市、发展轴线、增长节点等多个方面着手,同时应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以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组织经济区,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