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宋琛  李兴华 《中国经贸》2013,(16):112-112
在劳动者就业工作中,就业培训发挥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提高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沂源县按照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职业转换和创业带动能力。但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克服和解决。本文对沂源县就业创业培训中好的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调研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2.
观点荟萃     
加快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始终把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摆在改善民生工作的首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整合全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城乡劳动者开展职  相似文献   

3.
吴宏耀 《当代陕西》2008,(11):10-11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4.
寇凤超 《北方经济》2009,(22):14-15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两头反常"现象,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善用工环境,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推进以创业促就业工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初步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劳动者就业不平等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层面着手,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不平等就业制度,加快构建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统计制度、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援助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称,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等七项措旋。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2008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全省把加快发展作为就业的必要前提,努力通过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推动就业,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通过发展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全民创业、组织起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就业,通过政府各种扶持稳定就业,努力使有就业愿望的各类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社会失业登记制度是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宁波市现行失业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建立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资源公平合理流动的角度。提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建立社会失业登记制度的思路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青 《中国经贸》2015,(18):49-50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又是当前就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和着眼点.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影响着失业职工、求职人员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政府在就业培训中的职责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明确政府在就业培训工作中的地位,进而对政府在就业培训中涉及的运行机制、培训管理等职责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一为 《发展》2004,(8):4-4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城乡统筹就业成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和"两抓两放"的要求,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和城镇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统一实施项目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并作为我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项目,尽早规划、尽早实施,长期有效地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爽 《乡镇经济》2007,(4):44-46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和失业失地农民缺乏基本的就业社会保障.必须为失地农民就业途径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构建有针对性的失业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进而建立起与城市对接的失业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兼顾城乡就业,大力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想方  相似文献   

13.
《重庆经济》2007,(11):39-42
引导和促进农民创业,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全市统筹城乡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来抓,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作,在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市农民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老区建设》2013,(7):5-5
河北省保定市为期两个月的“春风行动”于日前结束,其间共召开各种规模招聘洽谈会55场次,37599名求职应聘人员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据了解,今年“春风行动”的服务对象包括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等。活动期间,保定市免费发放了157100份“春风卡”、《农民工进城就业指南》和《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先后举办55场招聘洽谈会,实现有组织跨地区劳务输出12790人;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57400人,37599名求职应聘人员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并组织2271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为686人办理了创业补贴。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七大报告中,“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被列为党的工作目标,这说明农民工平等就业的问题已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重视。文章从农民工在就业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平等就业对于农业大省——湖北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真正实现“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基本就业目标,需要在鼓励创业、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建设,形成促进就业和体面就业的长效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了创新法律制度解决就业保障,以创业政策推动全面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给创业人员“加油”,政府要为促进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7.
何翔 《改革与战略》2014,(9):96-100
增强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和实现充分就业。低碳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低碳城镇化对就业的保障应该更具公平性并且按照就近原则来推进。文章认为,在低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就业增长和提升就业质量,必须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扩大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劳动力教育培训制度,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社会就业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就业乃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如何提升高质量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重要职责。本文从公共就业服务视角,就提高职业培训效果以及效率,结合目前具体培训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余四清 《老区建设》2008,(21):43-44
“雨露计划”是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技能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智能创业、形成创业氛围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最终目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均衡的发展。简言之,就是扶贫系统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当前就业形势 ,提出在思想和工作上需要加快六个方面的转变 :切实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 ;实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面向市场自主创业和推介就业相结合 ;培植全社会就业意识和营造就业环境 ;城乡全盘统筹 ;完善社保体系与促进就业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