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为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只决定于好的政策、政治环境,还要取决于企业自身良好的内部环境。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私营企业主队伍,就不可能有高速度的私营企业发展,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私营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私营企业目前还是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时期,私营企业主队伍的素质仍然较低。据笔者抽样调查苏北某县30位私营企业主发展,当前私营企业主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私营企业中资本占有劳动具有双重属性,私营企业中资本对劳动强制不会发展为社会的强制,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性与对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私营企业中剩余价值的分割不同于马克思的论述.根据私营企业主参与企业的多重身份,我国私营企业中的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被分割成五部分:经营管理劳动收入、风险收入、上缴国家的税收及各种费用、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和剥削收入.  相似文献   

4.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长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顺利地实施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有序地成长。其成长特征表现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继续扩大;经济实力增长,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私营企业多半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镇。  相似文献   

5.
我国私营家族企业成长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私营企业从无到有,日益成为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私营企业经营业绩目下,有些甚至破产倒闭,笔者认为除了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之外,家族管理是造成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家族制这种企业制度给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困境及我国私营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实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本通过对我国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来源、构成、劳资关系以及他地收入支配使用等情况的具体分析,力图揭示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一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末已达202.85万户,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一份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的家族化管理相当普遍: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内部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内部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这意味着家族企业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应该说,我国的家族企业已经表现出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样“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的怪圈也正困扰我国的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家族企业如何持续百年问…  相似文献   

8.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长期共同发展”的政策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私营企业。据统计,最近20年间,我国各地已有3700万家私营企业。这些私营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实现了原始积累,先后取得了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私营企业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大都是创业者个人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胆识,通过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主个人凭借一技之长,寻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或是伙同几个亲戚朋友抓住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私营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机会,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私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劳资冲突成为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阻碍.文章在分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工资问题构建了私营企业的劳资合作博弈机制;同时为解决劳资冲突,提出政府在促进劳资合作中应有所作为、发挥企业在促进劳资合作中的作用、劳动者要努力增强在劳资博弈中的力量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初期交易费用的类型主要有:企业与政府的交易费用(或称为准入费用);规制费用;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我国私营经济发展后期,诸多因素造成交易费用增加:一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剧增。二是私营企业主对权利的博弈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三是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导致私营企业交易费用增加。应通过以下途径降低私营企业交易成本:第一,科学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第二,优化政府的权利结构,建立科学的权利机制。第三,建立和健全适合市场经济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1.
私营企业主算不算资本家?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些人认为,私营企业主拥有生产资料,私营企业的职工是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私营企业主,他们是在私营企业主的监督和指挥之下进行劳动,劳动产品完全归私营企业主,他们只能得到与劳动力价值相适应的报酬,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被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所有  相似文献   

12.
家族管理是我国目前私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典型代表。我国私营企业实行家族管理既有其内在原因,也受现阶段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看,大型私营企业要克服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规章制度代替现行的伦理规范,并设法解决好私营企业所有权的“接棒”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雇佣性质的劳资、分配关系是一种历史进步,应勇敢地承认剥削存在的合理性,应在极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共生.应通过健全法制和规范政府行为来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权益并规范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通过健全劳动监督检查机制,保护私营企业员工的正当权益.应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现代社会保障机制为私营企业员工提供医疗和生活保障.逐步完善私营企业的劳资分配关系,促进私营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私营企业家族管理动因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管理是我国目前私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代表,我国私营实行家庭管理既有其内在原因,也受现阶段客观的环境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看,大型私营企业要克服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规章制度代替现行的伦理规范,并设法解决好私营企业所有权的“接棒”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如平 《全国商情》2005,(10):28-30
私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内外制度因素,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私营企业实现制度创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在新生的私营企业中,家族企业成为主流趋势的原因为什么在新生的私营企业中,大多以家族式企业为主?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制财务管理模式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客观需求的。从历史背景看,家族制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是与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相适应的。从客观现实看,家族制财务管理模式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成长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家族化经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正确处理与员工的关系成为民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关键。为此,民营企业主必须端正思想认识,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就业水平方面的作用正日益被社会所公认.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另一方面,家族式治理模式在决策的科学性、用人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现,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将我国私营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与现代公司式治理模式对照比较,对于认识私营企业的家族式治理,如何使中国传统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与现代公司治理规范相融合,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都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私营企业发生的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员工流动管理已成为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私营企业员工流动管理角度出发,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流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形成一套良好的员工流动机制,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