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部地区指的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五省,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是全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枢纽。当前中部五省已经呈现落后于全国发展步伐的态势。已尖锐地预示着“中部塌陷”的现实可能。中部五省的落后,根源在于制度环境的落后,从而制约了内资和外资的引进,造成经济“输血”不畅。因此,要实现中部崛起就要从根本上改善中部五省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部崛起的基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这个基础,中部地区的“落后的增长”局面就无法改变。而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是区域自主创新,因为通过区域自主创新可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和区情条件下实现中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区域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处理好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有效配置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潘彬 《经济地理》2007,27(3):380-382,391
中部地区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弱势地位,除国家的区域政策影响或历史原因造成外,区域内部制度安排的相对低效率也是主要诱因之一,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难以全面惠及中部地区时,实施区域内部有效率的制度创新是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突破的基本途径,文章选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制度创新的效率问题,指出在中部经济崛起战略的制度创新中,应运用高效的制度去调节和控制中部经济发展中的本土资源、人才和资金等因素合理有序的运行,从而减少制度变迁阻力,提高制度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念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程度是促进全国和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作用减缓,而在西部地区仍然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仅在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还不健全,对旅游经济发展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实现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提高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协调旅游经济与其他第三产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的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选择问题。工业化规模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排放量是中部地区环境问题的关键;县域工业化是中部工业"三废"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中部县域是发达区域环境污染的转移地。  相似文献   

6.
张新 《时代经贸》2006,4(10):16-17
中部五省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具有相当资源、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基础,但同时存在机制、规划、行业、标准等方面的障碍,必须加强实质性的改进,以促进中部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部五省经济崛起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琳 《经济地理》1998,18(2):51-56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将逐步形成七大跨省、市、区的综合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包括豫、鄂、湘、皖、赣五省的中部地区.曾是I。I。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我国区域经济重要的腹地中心。由于其一得中一的区位条件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力量.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由沿海逐步向内地推移的重要枢纽.其经济腾飞是将东部沿海发展势头引向内地的重要环节、同时也给中西部的崛起起一个示…  相似文献   

9.
197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普遍保持了近2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多数各省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3个增长周期,有的省区经历了3.5~5个增长周期,地区增长差距不断向趋缓方向发展。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呈"东西部快、中部慢"的态势,相应地经济总量的空间结构呈"东西部升、中部降"的态势,总量分布则始终保持"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从省区看,广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国第1的位次;浙江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星,取得了30年年均增长全国第1的位置;福建是区域经济赶超的冠军,取得了30年赶超13个省区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国内,经济一体化以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地区为代表,不断掀起经济发展的高潮。随着党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相当有影响力的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本文试图通过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展示成就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技术经济》2011,30(8):44-50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山西省离石县 ,位于吕梁地区中部 ,是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全国 5 92个贫困县之一。我们中国银行离石分行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外部经营环境相当困难 ,区域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含量不高的经济环境之中。从 1988年离石分行成立以来 ,全行职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 ,在自身成长壮大的同时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离石分行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徘徊 ,逐步落后于同时起步的兄弟行 ,落后于当地同业 ,业务经营也不尽理想。以 2 0 0 0年底为例 ,…  相似文献   

13.
中国27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是伴随着中部地区逐步“沉陷”而来的。中部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部地区为全国提供的廉价能源、廉价粮食和廉价劳动力,大大地降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本,却使中部地区自身陷入困境。中部“沉陷”已成为和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部陷阱。解决这一问题,使中部地区重新崛起需要中央政府施行强有力的区域援助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鹏  高妍伶俐 《产经评论》2012,3(5):111-118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相互交互作用。经济系统依赖于环境系统,同时环境系统反馈经济系统,两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并影响,构成了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关系。文章依据自1999~2010年西北五省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环境状况类的统计年鉴,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分类标准,并利用熵值法进行各指标的权重求取,进而得出西北五省以及全国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数据,进行空间差异动态演化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自1999~2010年,西北五省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呈现向良好趋势转化即向经济主导型的优良协调区发展,但是西北五省内部耦合空间差异化较大,除了陕西省之外,其余省份耦合协调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青海与新疆耦合水平最低,而甘肃、宁夏较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雨  张京祥 《经济地理》2022,42(1):28-36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8.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部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桥梁作用。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基本地域空间单元;城市是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经济体,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承载体和竞争平台。"两型社会"背景下,中部城市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和流通平台。以省会城市为例,在现状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从区域关联、经济、产业、要素流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联动、集群式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通过对全国及六大经济区域1992—2010年间的GDP、银行业集中度与金融中介率进行时间序列检验,分析银行业结构与金融中介化程度哪个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显著。在不同经济区域,这一结果存在差异,对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而言,应以调整银行业结构,鼓励竞争促进经济发展,而在相对落后的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则应以提高经济金融化程度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