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刘店矿10煤层首采工作面底板岩层为高阻电性层的特点,采用电测深法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存在4个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条带区,把其中幅值和范围相对较大、富水性和突水危险性较强的异常区作为重点防治水区。根据电测和钻探探查结论对1044工作面底板进行防治水工作,总结提出了"物探先行、疏水降压与底板加固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水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强  崔岩波 《价值工程》2023,(17):124-126
随着对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准格尔煤田某矿6号煤层受煤层底板下伏奥陶系灰岩高承压水和煤层顶板山西组砂岩水的危害日益加剧,威胁矿井安全生产[1-3]。基于此,通过布置定向长钻孔,对工作面顶、底板富水性及导水构造发育情况探查,并进行顶板砂岩水疏放和底板注浆改造,实现了煤层底板导水裂隙封堵,增加了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保障工作面安全回采[4-8]。  相似文献   

3.
在工作面采掘过程中,积极推进地质探查分析工作,通过现有的探查技术手段,超前、系统、全面地探查不稳定煤层的赋存条件,做好工作面地质条件的探查分析,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煤层赋存情况、地质构造、地质异常体进行超前探查方案,提高对地质构造和煤岩层赋存的控制程度,为生产单位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为矿井高效生产提供准确的地质保障,确保采掘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3,(18):310-311
研究本矿井煤层底板岩体采动影响特征是研究煤层底板突水的前提条件,确定开采后底板破坏带或底板裂隙带尤为重要,为回采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来模拟研究郭村井田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场、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更切合实际地对郭村井田二1煤层采动过程中底板破坏进行研究,并发现其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5.
冲击地压是发生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典型动力灾害之一,合理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可有效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以1306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划定了1306工作面两个冲击地压防治区域,在一次及二次"见方"前后各50m区域进行监测,设计了解危方法,实践表明,在工作面采掘期间未出现较大的微震事件,取得了较好的防冲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的探查技术,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数据处理方法,利用GVS软件生成三维数据体并提取不同深度的切片图,这样能更准确的反应异常体的空间分布,为瞬变电磁资料解释、异常区的划分提供更直观的依据。通过某矿的工作面底板瞬变电磁探测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技术优点及在隐伏构造导水性探测的实用性,并指出该项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的探查技术,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数据处理方法,利用GVS软件生成三维数据体并提取不同深度的切片图,这样能更准确的反应异常体的空间分布,为瞬变电磁资料解释、异常区的划分提供更直观的依据。通过某矿的工作面底板瞬变电磁探测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技术优点及在隐伏构造导水性探测的实用性,并指出该项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玉申 《价值工程》2014,(13):103-105
矿井粉尘危害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煤炭行业防治工作的重点。粉尘给煤矿工作人员和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岩巷综掘工作面是煤矿粉尘职业危害最严重的地点之一。通过对纳林河二号矿井岩巷综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的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防尘技术,以期为岩巷综掘工作面粉尘的科学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矿井的充水水源、导水通道以及影响矿井充水各种因素的全面分析,总结了本矿老空水和煤层顶底板含水层水是平煤四矿的主要充水水源,主要补给途径是裂隙通道,为矿井防治水工作开展及预防水害事故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潘文丰  赵东 《科技与企业》2013,(14):150-151
煤层注水具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预防煤尘爆炸等作用,因此被许多矿井采用。本文以高河煤矿工作面的瓦斯涌出情况为例,通过分析E1303和W1305工作面的逐日风排瓦斯涌出量与抽采量,证实仅靠钻孔抽放与风排瓦斯,不足以很好地解决工作面的瓦斯问题,因此,引入了煤层注水的方法,结合煤层注水的机理,采用煤层注水解决矿井综采工作面的瓦斯问题是合理可行的。结果可对准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