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媛  徐玮 《经济地理》2008,28(3):492-496
随着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城市周边旅游蓬勃兴起,环城游憩带正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区域,关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也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文章基于近10年来关于环城游憩带研究的相关文献,从研究的缘起及概念界定、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和开发模式等方面对我国环城游憩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对农业的一种新的认识,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虽然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很丰富了,但是就目前而言还处于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发展模式也较为简单.本文结合成都休闲农业现状研究,提出了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通过分析提出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措施和途径,为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杭州市休闲农业的现状,从供给和需求取向的角度论述了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并在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杭州市休闲农业前景的基础上,探讨杭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措施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市是中国典型的内陆城市,远离热点旅游区、民族众多且经济发达程度不高,近300万乌鲁木齐市民的近程休闲与旅游需求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市旅游空间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目前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为满足市民的近程休闲需求以及促进城乡统筹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对环城游憩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可以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为类似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发展环城游憩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正北京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各类果蔬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少数大型企业修建的综合式休闲农场等既定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模式的改变,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目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不能满足消费者休闲游憩、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景的需求,同时,北京农业转型升级、城乡经济一体化也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北京市相关部门应在已有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7,(8)
基于ReBAM理论,结合哈尔滨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哈尔滨市72个A级旅游地的基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旅游地城市中心距离、回旋半径与空间分布曲线等的计量方法,并辅与AutoCAD、Excel等软件进行哈尔滨旅游计量地理研究。通过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将72个旅游地划分为自然观光型、人文观光型、人工娱乐型、休闲度假型旅游地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哈尔滨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和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较少关注。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休闲农业景观质量、休闲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及休闲农业资源开发条件三个方面,制定休闲农业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个案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陈宇  潘超  肖逸 《技术经济》2019,35(8):124
元代王祯《农书》是中国重要农业典籍,其四库本相对于其他版本图像信息更为全面丰富,生动地记录了传统农具及相关生产技术状况,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农业景观信息。选用《农书·农器图谱》中人、物、环境信息相对全面翔实的图像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对其进行分类与总结,描绘并探讨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景观信息,再现古朴宁静的田园风貌,并由此揭示古人在农业活动中的技术发明和农业景观形态。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也对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提高游客满意度对于稳定客源市场、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以往对京郊观光休闲农业游客的满意度研究,只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阶段。文章以密云县观光休闲农业旅游为例,运用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满意理论和测评方法,得出量化的观光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及其指标,揭示了游客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环境、改善设施、开发新产品三方面提出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 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 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 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 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 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 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 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 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 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 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 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 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 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 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 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 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 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景区旅游舒适度指标主要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推算,但此法无法呈现景区内部的游人舒适度差异。以网师园为例,运用驻点研究法,得到研究日各驻点停驻5s的总人次为128~1 851,根据《导则》及网师园公布的舒适度指数,计算出其最大日承载量为5 685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38m2/人。研究日游人入园总数为4 376人,承载指标均未达上限,但各驻点实际停驻的总人次比按照《导则》计算出的承载量高出约10倍。计算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与全园游人分布密度的比较系数K值,发现停驻时间为5、12、20s时,全天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分别为全园平均游人密度的3.4~108.5、1.7~42.9和0.5~33倍(3个驻点K值<1),说明驻点处游人会重复停驻,扩增效应明显,按《导则》推算旅游舒适度指数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探索运用驻点研究法优化旅游舒适度指标的途径,为微景区旅游舒适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 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 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 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 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 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 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 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 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 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 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 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 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 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 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 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 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世界的失落使景观设计脱离于现象本身, 社会变迁发展的急剧使景观重心偏离于人的心灵感知。乡村植 物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中不甚突出的景观要素,为迎合来自 城市的需求而多被设计为人造痕迹明显的景观,在这种“流 行”设计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城市化加重的趋势,逐渐丧失本原 特征。现象还原法的显现为寻回乡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本源特 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运用该方法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分析, 从基础的知觉意向进入纯粹理论的范畴意向,最终用现象学的 态度取代自然态度进入现象学沉思,对乡村植物景观及所处世 界的一切事物进行全部反思,揭示乡村植物景观的存在性和本 质特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指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及营销和品牌意识差等,提出应对乡村旅游景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加强科学规划,强化经营管理,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 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 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 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 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 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 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 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旅游与生态环境矛盾趋于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化可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生态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秦巴汉水区域为例,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以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生态化为根本形成推力系统,以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为重点形成拉力系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支撑系统,以产业生态化发展环境的营造为手段形成保障系统,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