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较难衡量且缺乏考虑企业创新效率的问题,从规模视角入手,基于创新价值链分析,通过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研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结合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从创新效率角度系统探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结果表明,上海企业在研发投入端的创新主体地位相对突出,但呈不断弱化趋势,尤其是R&D经费增长显著落后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产出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显,且同样存在比重下滑迹象。外资企业年度创新效率表现最优,内资企业处于明显劣势,但得益于技术效率增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年均微幅增长,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创新效率存在递减态势。最后提出加强科技资源配置、挖掘科技产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比之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不足,在制度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确立、创新动力不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中国现行财税法和政府采购制度无法有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加以改进,推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法律法规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研究与开发机构整体布局不合理,大学、中科院两大系统分离,“稳住一头”在执行中离政策目标有差距等问题;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优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调整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加强法律责任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4.
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法律法规实施效果的评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研究与开发机构法律法规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研究与开发机构整体布局不合理,大学、中科院两大系统分离,“稳住一头”在执行中离政策目标有差距等问题;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优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调整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加强法律责任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创新机制,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新型科研机构,它们在管理、人才、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对新一轮科研院所机制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代表性新型科研机构进行调研,确定了衡量科研院所与新型科研机构差距的7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者水平、高层次人才团队、运作模式、交流与合作、创新文化建设。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出衡量科研院所发展状况的具体指标。采用密切值法对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间科技事业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了在发展民间科技事业中必须解放思想,制定政策、注重人才、分类指导和全民动员。民间科技事业发展的水平主要通过民间科技研究者、民办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3部分的综合素质表现出来,因此要高度重视民间科学院、民办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官民共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科技事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2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市场化等环境因素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高校创新效率最高,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强度与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政府研发资助是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阻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应注重发挥劳动者素质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进展如何,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取决于创新活动中政府制度供给是否到位.鉴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障碍,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将应用型的科研机构转化为企业这一改革基础上,根据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特点,分类重组科研机构并且健全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建立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投资制度,实行科技投入资本化运营;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建立政府和各创新主体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于政府行为的"诺斯悖论",有必要界定政府的参与维度.  相似文献   

9.
由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创新记分牌是评价全球主要经济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国际报告之一。基于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报告,本文对有关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框架进行了分析,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创新趋势进行了总结提炼,深入探讨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创新评价指标及结构性差异。通过与创新领先国家对比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进行了若干思考,提出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开放创新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中国与世界上22个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竞争力、分维度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在经济发展、制度环境、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方面与创新型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促进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1.
国有独立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科研机构企业化要本着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又适合科研开发自身规律的前提,进行体制、管理、组织机构、专业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建成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很强的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剔除环境作用、随机干扰等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40家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整体创新效率不高,主要是纯技术效率不高,这与中国半导体产业尚处于成长期有关.在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干扰后,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科技市场环境和政府对科技支持能降低研发投入冗余,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虽能够吸引更多的研发投入,但并不能显著提高创新效率.科技发展水平与研发人员投入冗余正相关,与研发经费投入冗余负相关,这表明研发经费满足了科技发展,但研发人员的"质"跟不上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03—2016年河北省数据,分析各主体R&D投入结构,估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R&D投入结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业企业经费和人员在整体R&D投入占比最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占比小且逐年下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R&D资本投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从第2年显现,科研机构R&D资本投入的影响滞后三年仍比较明显,高等院校资本投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负向作用,但影响逐年减弱。各主体R&D劳动力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各时间点模型整体回归效果一般,但可靠程度会随着时间升高。滞后两年,工业企业、高等院校R&D劳动力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微弱的负影响。科研机构和其他主体R&D劳动力投入中均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引导企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和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相似文献   

14.
以资源配置和创新效率的新视角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并得出新的观点:改革第一阶段,科技资金配置和创新效率未有效改善;外部技术产业化和内部研发成本高企,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企业内部科技机构的收效甚微;企业主要依赖技术改造积累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强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同时降低了技术产业化、内部研发和技术市场交易的成本,明显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和科技资金份额;科研机构的效率虽提高,但低于企业,原因是其人员和设备的效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阐述了政府科技评价管理工作在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后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从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等四个方面科技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确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从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在产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二次创新能力欠缺;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虽然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性正在增强,但离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差距.要强化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需要整合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  相似文献   

17.
1.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技术开发的重心在逐步从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但是,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技术创新应有的动力,主要是中小企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现既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也不是创新投入的主体和收益分配的主  相似文献   

18.
从三大检索系统看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合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它们彼此间的合作互动对科技创新、产业进步极其重要。正确反映3个创新主体及其合作的成果,有助于评价科技发展现状和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科技论文是反映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在许多国家被用来作为衡量科技发展状况的依据。借助于这一指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各主体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高校的科研能力迅速提升,而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各创新主体间的科技合作在低水平上徘徊,尤其是与企业的科技合作更为滞后。  相似文献   

19.
在使用DEA对区域三大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三大主体创新效率、机构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效率与企业创新效率关联度最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关联度也不小,表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三大主体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显著相关,表明缩小三大创新主体间创新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平衡与共同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是机制建设的关键,所有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都得在企业落实,使之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机制,下面分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企业主体要牢牢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的创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