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新闻     
6月28日,受惠港股近期大涨,加上市场预期中移动将于今年8月成为首只回归A股上市的红筹股,中国移动H股触及86.5港元的历史最高价位,市值也因此一度达到1.73万亿港元,超越汇丰控股成为香港证交所市值最高的股票。摩根大通近期表示,中移动仍是该行投资中资电信股的首选,也是唯一基本因素均较为理想的中资电信股,发行A股会为其带来更多正面影响。今年3月,中移动总裁王建宙曾公开表示,有意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出现了"中概股回归潮"现象,对于中国企业为何频赴境外上市又为何重回A股市场,是值得一级、二级市场关注的话题。首先探索中概股纷纷赴美上市的原因,以2018年2月奇虎360正式回归A股为例,举例分析讨论中概股回归A股的原因,最后就其借壳回归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中概互联网企业提供回归范式。  相似文献   

3.
国外的资本市场曾经使中概股荣极一时,但上市后业绩低迷、价值低估、信息造假等原因,很多中概股又面临退市的压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再度关注,以及政策层面的回暖,越来越多中概股筹备私有化并回归A股市场以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中概股回归也具有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活跃企业创新创业能力,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等诸多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分众传媒回归A股为例,对该公司回归A股市场过程进行案例分析。据此,对中概股回归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许多中概股企业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并尝试回归A股,一度掀起了私有化风潮.本文针对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这一行为,基于如家酒店私有化案例,深入分析其私有化回归A股的路径方案,剖析其回归方案设计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风险,为其他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提供启示,同时为我国监管部门进一步借鉴经验,完善相关资本市场监管机制,引导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7年11月,三六零公司成功借壳上市。结合新的政策和当前形势,对三六零借壳回归A股进行研究,分析其借壳与江南嘉捷让壳的动因,以及中概股回归A股面临的风险。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拟回归中概股公司、监管层、投资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其他正奔走在"海归"之路的中概股企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受制于A股审批压力,一大批优质的独角兽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随着证监会出台《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独角兽回归A股"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监管部门也积极促进独角兽企业回归A股,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本文从独角兽企业的概念出发,结合富士康登录A股的市场表现,分析独角兽企业回归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认为独角兽企业回归A股利大于弊。最后,就如何促进独角兽企业安全有效的回归A股市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治铭  常媛 《现代商业》2022,(16):61-63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造成的影响重新掀起了中概股回归热潮,中概股回归主流方式有IPO上市、并购上市和借壳上市,新兴的CDR上市为中概股的回归开辟了新的道路。九号公司作为首支发行CDR并在A股成功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对其回归与路径选择动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部政策、海外上市成本高和做空频繁等是九号公司回归的原因,九号公司选择CDR路径回归主要是因为其有利于降低回归成本、保护创始人控制权和拓宽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进行估值是对企业发行新股进行定价的重要参考。而反过来,运用合理的估值方法对企业估值之后,又可以反过来评估该企业的股价是否偏离其合理价值。这对于评估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是一个重要标准。继分众传媒、巨人网络等中概股掀起回归A股的热潮以来,三六零也借此东风,加入到回归A股的队列中。采用收益法对三六零公司进行估值,预测三六零公司在未来存续期内的收益流,并且进一步了分析当下三六零公司在A股的股价表现。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CDR方式回归A股之际,通过分析三六零借壳江南嘉捷上市的过程,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先后在创业板推行“注册制”、设立科创板红筹企业专用通道,促使更多的中概股企业意图回归,但成功回归者少之又少,由此回归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显得愈发重要。迈瑞医疗是首例IPO回归A股的中概股企业,达成了创业板史上最大规模IPO,其在回归过程中实施的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构建中概股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探析其在海外退市、回归上市、回归上市后三个不同阶段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旨在为中概股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叶檀 《商界》2011,(6):31-31
比亚迪A股融资类似于技术风投,以高价回归显然是对A股市场的嘲弄。比亚迪发展进入瓶颈期,传出回归A股的消息。比亚迪A股融资类似于技术风投,存在风险,披露的预测发行价格太高。  相似文献   

11.
疯牛撑起资本大国 2007年中国股市风光无限,股指从3000点又翻一番,一度摸到6100点,造就一个疯牛传奇的同时,也使中国A股市场首次有资格成为中国经济状况与趋势的晴雨表。大牛市中,中国A股市场也迎来大回归,中国人寿、中国远洋、中国建行银行、中国神华以及中国石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回归A股,市场迅速扩容,一个资本大国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境交叉上市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和金融研究的一大主题。本文针对H股企业回归A股交叉上市对原上市地股价影响的考察发现:H股公司在A股市场招股之前通常有一个较大的涨幅,累计超额收益在招股日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这一结果虽然与国际市场交叉上市有着相似的股价反应,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不同的预期。H股投资者之所以对公司回归A股前抱有如此乐观的预期,关键之处并非源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而主要是源于H股回归A股意味着高溢价发行将为公司带来更加廉价的资本,以及由此将使其所持股票的权益资产快速增加的预期,但这种回归A股高发行溢价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内地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净资产被稀释的代价,因此对国内投资者的保护应该成为交叉上市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李凌 《新财富》2008,(9):92-94
作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力平台,香港中资投行正涌动着一股“回归”潮。近年来,随着H股回归和A+H发行模式的常态化,深沪港市场联动和一体化特点日益明显,截至2007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达到239家,国企和红筹股的市值己超过香港市场总市值的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资机构回归,符合客户利益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任韫宜 《商业会计》2013,(17):25-26
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旗下B股上市公司浙江东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首例B股回归A股的案例。本文分析了案例发生的背景,并针对合并方案中现金选择权方案的合理性、换股比例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中概股回归已经屡见不鲜,回归路径的选择对各大公司的预算控制、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首先对回归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中概股通过借壳上市的路径具有相对优势,同时就其路径进行模式总结并通过借壳上市回归的三家典型企业进行财务效用分析。  相似文献   

16.
缥缈 《商务周刊》2008,(2):49-49
A股在2007年,一共跌了三波,分别是2月末、5月末,以及10月末到年底的"最后一跌"。这期间,资金大进大出,股价大起大落。特别是由于中国神华回归A股,部分机构有预谋地拉高H股指数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神华和中石化,以倒逼节后神华"高开",方便打新机构在高位"套现",内地资金的做多情绪,并未稍有减少。"十一"黄金周内地休市,节前节后,A股出现了机构集体拉高的大行情。短短5个交易日,A股就出现了三个向上跳空缺口,当周新股"中国神华"高开之后,外加三个"涨停板",两市第一权重股"中国石化"也有两个"涨停板"。  相似文献   

17.
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大多股价低迷,于是盛大网络、小肥羊等知名中概股企业纷纷通过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本文分析了中国概念股在美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其私有化退市路径以及面临的风险,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概股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以及对中概股及A股市场行业市盈率比较,可以发现做空机构的打压与SEC的介入调查,使得中概股的辉煌已不再,中概股正面临着空前的窘境。信任危机、价值严重被低估、筹资成本提高、审计费用不断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选择了私有化,而曾经在中概股上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PE的目标也从IPO转战私有化进程,以期从中谋利。中概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面对投资者信心的低迷,绩优的中概股纷纷退市,而许多绩优的中概股,也具备了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以退为进,回归A股市场或港股市场,是许多中概股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9.
赵锋 《华商》2014,(5):46-48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也许可以称为移动互联网的颠覆之年。受此影响,中国A股市场的互联网概念股也成了各路资金狂热追逐的焦点。在A股上市公司中,与互联网公司间的合作,存在收购互联网平台的预期,抑或是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公司,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中国A、B股市场间的价量关系进行动态的结构分析,从而检验中国证券市场分割理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无论在当期相关关系上,还是动态的相关关系上,A、B股市场间价量关系的同期作用呈现出不对称特征,A股对B股信息传递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