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娟 《金卡工程》2009,13(12):225-225
行政主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的,其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迎合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背景下的引入,使行政主体理论暴露出了严重的工具性,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是"谁主体谁被告"的规则已经明显落后甚至阻碍了司法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构行政主体理论,建立行政行为理论,将行政行为作为认定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标准,从而更好地理清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俊山  吴静波 《金卡工程》2009,13(3):124-124
国内建立公益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也向纵深发展,本文就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为基本点展开,从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原告诉讼资格范围及优劣。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是行政诉讼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诉讼中对立的双方围绕相关的争论点提供证据,实践中双方当事人为达到胜诉的目的,不断提出新的主张、新的证据,构成了学者解说和分析举证责任的基础。本文将从定义入手,阐述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内涵、范围、法律依据和理由。分析举证时限及其合理性,对被告自行向原告、证人收集证据和被告延期提供、补充证据问题进行说明。笔者认为,被告举证责任制度的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将对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的保护及保障法院司法审查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双 《金卡工程》2009,13(10):114-116
股东资格确认是公司实践中炙手可热的话题,但在我国由于公司法未有明确规定,相关公司法理论远未成熟,司法实践中又缺乏统一的执法标准,因此该问题已成为实践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而"确认"型问题的关键天然地在于其标准的界定,由此,对股东资格确认的标准问题加以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分析股东资格确认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利益冲突为逻辑起点,进而引入公司法中的利益平衡理论,通过对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实际出资等主要形式要件的效力分析,分别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层面、中观的司法原则层面、微观的具体标准层面等三个层次,逐一递进探讨解决之道,以期为早日统一司法实践中的股东资格司法确认标准,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郭岩杰 《金卡工程》2008,12(6):36-36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范畴较广泛的课题,例如在诉讼受理方面增加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以及原告诉讼资格放宽等。本文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方面探讨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重点阐述行政诉讼调解在立法上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此项制度的国内外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宏 《当代金融研究》2019,2019(2):179-192
2017年的“刘广明诉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案”再审裁定中,法院首次使用德国法上的主观公权利和保护规范理论,释解作为我国行政原告资格基准的“利害关系”。从此前的“不利影响”到“主观公权利”,刘案对域外学理的吸收,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判定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除引发我们重新认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外,主观公权利和保护规范理论对于重新考量行政实体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联、原告资格与诉讼的整体定位关联,以及如何寻获权衡“诉权保障/防堵滥诉”的教义学基础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刘案裁定对上述理论的适用仍旧存在值得商榷的不当之处,案件未尽问题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7.
许舟华 《金卡工程》2009,13(5):65-65
行政诉讼证明责任是行政诉讼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一般应承担主要举证责任,但同时原告亦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本文旨在明确、清晰双方的举证责任基础上,以健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为目标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保护原告利益出发,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几点问题,如:法院审查行政撤诉的标准不明确;对被告要改变的原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限制;法院建议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次数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珂 《金卡工程》2008,12(10):19-19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诉讼双方当事人能否胜诉的关键问题.现行行政诉讼立法相对这一制度的规定显得不完善,可操作性差.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层面,界定和归纳笔者所认同的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涵,以及就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罗颖媚 《金卡工程》2009,13(6):8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文的规定了聘任制公务员的司法救济,然而在实践中诉讼被告的资格问题和诉讼性质的问题却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从立法目的等多角度来看,聘任制诉讼应当是以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1.
政府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各项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会计确认解决定性问题,会计计量解决定量问题。西方国家对政府会计要素的划分及确认、计量的界定,均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自行确定的,没有权威或统一的标准。本报告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中国企业会计改革和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对如何规范、界定中国政府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计量问题,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的一个原则,然而,在行政诉讼实践中,由法官主持当事人就行政纠纷进行协商的情况普遍存在,大量的案件被法官、原告、被告三方”协调处理”,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调解”。这种现象造成了理论、立法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基层税务机关的个别税务人员由于法制意识不强,仍存在一些执法隐患,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注意,就极有可能引发行政诉讼,税务机关就会成为被告,进而因执法不当而败诉。归纳起来执法隐患主要有以下九种。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广东省注重结合城镇化进程、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省情实际,不断探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服务模式。2023年,广东省从全新视角审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印发了《广东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确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规范城乡居保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提供了制度遵循。  相似文献   

15.
向凯雄 《金卡工程》2009,13(10):51-51
行政公诉是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行政诉讼,它不同于普通的行政诉讼,也区别于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诉的爱案范围是构建行政公诉制度的核心和焦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行政公诉中的公共利益并不是一个有固定含义和界限的概念,而是开发的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原来一直从事的银行工作需要重新确认岗位资格?回答是肯定的。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牛锡明副行长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为了适应上市新局面,工行将建立专业业务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即准入制度;对于那些不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者,工行将建立淘汰制度。勿庸置疑,这对于工行30多  相似文献   

17.
王永航 《银行家》2008,(5):110-112
基本案情 2007年4月1日,原告刘圆、李静(刘圆之母)以侵权纠纷为由将刘梦之父刘建、张慧以及某银行甲支行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被告刘建、张慧与甲支行签订的抵押贷款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界定司法权对行政权及其活动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是在防止司法权对行政的过度干预和法律对行政的必要控制之间寻求的一种制度设计;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在司法制度中的保护范围。现行《行政诉讼法》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修订目标是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权公约的承诺、满足加入WTO的要求及扩充行政诉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审判实务中,如因股东出资义务、股东相关权利的行使、股权的转让和股东会相关决议等问题发生争议时,认定民事主体的股东资格是裁判者首要考虑的问题.股东资格的判决认定,对某一民事主体是否能成为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都具有确定性的指引作用.从股东资格确认的法理依据、股东证明文件的效力规则和证据认定方面,提炼出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以期该股东资格确认的标准对我国公司法律体系的完善能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在实务界能形成统一的审判标准,影响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谢三影 《金卡工程》2009,13(8):96-96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法律关系只存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直接相对人两方主体。而现实中存在行政间接相对人,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本文通过阐述间接相对人的概念,分析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为确立行政间接相对人的原告资格制度寻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