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通过合理选择会计方法等手段来实现推迟纳税是纳税策划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因是这样做可以获取货币的时间价值。例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相对直线折旧法来说,因为前期抵税多。后期抵税少,就能够推迟缴纳所得税税款。这里想说明的一点是,我们要考虑尽量利用货币时间价值,但不能顾此失彼。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例,对于可享有减免税期的企业,因为加速折旧法下前期折旧费用高,但企业在享受减免税,后期折旧费用低,利润高,企业却进入了纳税期,综合税负有可能会高过直线折旧法。类似的情况还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否预留残值的问题。不留残值计提折旧效果近似于加速折旧,由于现行税法规定,对那些凡能预见在使用年限结束后无法变卖,或没有变卖价值的固定资产,计算折旧可不留残值,会计人员处理这个会计估计问题时就可以结合税收利益进行考虑。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2.
折旧是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按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接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由于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不一致,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去的固定资产成本会存在差异。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然关系到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这样,企业便可利用折旧方法的选择,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一般地,在比例税制且未来的税率不变情况下,企业应尽可能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因此选择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初始年份内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相似文献   

3.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文章基于财税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对企业税收和国家财政的影响:从微观上看,加速折旧法的使用对企业而言具有延迟纳税的效果;从宏观上看,企业改用加速折旧法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在时间上的分布,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折旧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不同,本文试对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筹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都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二者加速折旧的折旧率和折旧基数都不相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折旧率不变,账面价值不断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年数总和法是账面价值不变,折旧率不断随着使用年限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二者加速折旧的特点不同,在企业里的应用也就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折旧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浅议新税法下的固定资产纳税筹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琴芳 《会计师》2009,(12):49-50
<正>一、固定资产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在利用固定资产进行纳税筹划时,应利用税法留给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在固定资产核算的各个环节(包括购建、初始计量、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的估计、折旧方  相似文献   

8.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成本、费用、利润,也影响到企业纳税。本文拟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两种折;日方法的效果比较,分析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探求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一、固定资产折旧的不同方法折旧额比较实例:设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为2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1.采用直线法。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是按固定资产应计折旧总额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20万元×12%=2.4万元即8年内平均每年提取…  相似文献   

9.
对寿命期为n年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累计折旧(摊销)可能导致两种悖论,一是在第(n-2)期前折旧速度过快,后期折旧额出现负数;二是前期折旧速度过缓,后期折旧额高于某些前期折旧额,从而破坏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各期折旧额为递减序列的要求。论文结合会计学要求,通过数学分析和算例,给出了一般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单项选择题1.某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2003年税前会计利润为300万元,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为90万元,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为18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计算,2003年应交所得税为()万元。A、99;B、148.5;C、118.8;D、128.7。2.甲企业投资乙企业,占乙企业40%的股份。乙企业当期实现税后净利润800万元,甲企业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所得税进行核算,按照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利润时计算缴纳所得税,甲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乙企业所得税…  相似文献   

11.
按照我国目前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但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特殊行业的企业,其机械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即可采用加速折旧法.一些企业认为,只要采用加速折旧就一定会起到节税效果,即要么减少了实际纳税支出要么推迟了企业缴纳所得税的时间,即便是推迟了缴纳所得税的时间,从资金的时同价值角度来讲也是降低了税负.理由是:加速折旧使企业前些年度的折旧增大,抵减了税前利润,从而减少了当期所得税.乍一看,确实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时间性差异是指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额”。最典型的是企业固定资产选用的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不同,而导致会计拆旧额与税法折旧额之间发生的差异。对时间性差异可统一用“时间性差异。税法折旧额一会计折旧额”来计算。其差额可能出现正值或负值。当税法折旧额大于会计折旧额时,时间性差异为正值,纳税所得必小于会计利润2当税法折旧额小于会计折旧额,其时间性差异为负值时,纳税所得必大于会计利润。因此,我们在计算纳税所得时,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根据时间性差异的正值或负…  相似文献   

13.
祝收减免优惠是为了解决按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时所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是税收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其形式主要有免税、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加速折旧等等。正确制定并严格执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可以更好地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介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基本内涵和税法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加速折旧方法下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优惠效果,并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点评。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企业集团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正式启动以及所得税政策的调整,为企业集团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纳税筹划空间。企业集团可使用的具体筹划方式包括获取抵扣资格、投资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研究与开发、集团公司集中理财,等等。  相似文献   

16.
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的倒置问题熊春先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提到的加速折旧法之一。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公式为: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制度还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  相似文献   

17.
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财会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与过去相比作了较灵活的处理。《企业财务通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和确定加速折旧幅度”。《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也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普遍偏低的问题。但由于担心采用加速折旧后会对国家税收产生影响,所以目前对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仅限于在国民经济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探讨,在年数总和法和年金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提出了一种新的折旧方法:综合法.该方法揭示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n与折现率r之间的有机联系,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选择加速折旧或慢速折旧.对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平均折旧法主要是指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产量)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最简单且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的折旧费用。在各使用年限中,固定资产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的价值都是相等的,折旧的累计额成直线上升的趋势。 工作量(产量)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直线  相似文献   

20.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